阅\读\提\示
在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你很容易就能打听出巩县兵工厂(下称兵工厂)旧址。这个设立于20世纪初期的兵工厂,曾与当时的上海、金陵、汉阳三大兵工厂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兵工基地”。
今天,我们追根溯源,发现“藏匿”在中原腹地的这座兵工厂有着太多的传奇:它是袁世凯亲自筹划督建的;它曾先后被段祺瑞、吴佩孚等军阀巨头据为己有;隶属南京国民政府后,它受到了蒋介石的格外“器重”;为抵抗日军化学武器,当局还秘密建造了兵工厂分厂……
今天起,本报联合省档案馆推出“巩县兵工厂探秘”上下篇,为您讲述这座兵工厂的“前世今生”。
遗存用于兵器淬火的水塔还在
6月16日上午,巩义气温高达37摄氏度。年近80岁的孙宪周老人得知记者来访,特意换上一件新上衣,冒着酷暑重访兵工厂旧址。
孙宪周是巩义文史专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兵工厂员工后代。孙的父亲孙同孝1918年进厂,凭借一手漂亮洒脱的书法当上书记员,之后不断晋升。据兵工厂官佐档案记载:“孙同孝,毕业于巩县县立师范学校,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4月1日到差做厂员,职务级别为少尉。”孙宪周介绍,那时,厂员相当于中层技术干部。
除了父亲,孙宪周的二叔孙同修和三叔孙一民也都是兵工厂职员。孙宪周说,兵工厂由动力厂、机器厂、炮弹厂和制枪厂四大核心部分组成。二叔是制枪厂技工;三叔则先在厂里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西安就读军校,从军后成为傅作义的部下,现居包头。
多年来,孙宪周一直没有停止对兵工厂的史学研究。几年前孙宪周和当地有关部门合作编撰的一部数百万字的《巩县兵工厂资料汇编》。记者发现,书中不少地方留着手写文字。“编辑得太仓促了,有很多错误。”孙宪周说,“我修改了一些数字和事件记载,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穿过喧嚣的街区,在一条偏僻的无名小路南侧,一座老建筑呈现在记者眼前,外墙上挂着写有“巩县兵工厂旧址管理处”的木牌。走过厅堂,工作人员热情地将孙宪周迎进后院办公室。
依据档案记载,原兵工厂占地1400多亩,现存建筑还有工厂职员宿舍两处(今由巩义高中使用)、工厂技术学校教室数间(现归属孝义第四中学)、一座水塔、两座烟囱(曾为巩义电磁厂使用)和一条长10多公里、呈“回”字形的地下通道。
在这些仅有的兵工厂遗存中,那座距旧址管理处五六百米远的水塔,成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资料显示,水塔始建于20世纪初,除了供员工日常吃水外,在锻造兵器时,为保证淬火工艺(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可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等)顺利进行提供水源。
水塔通体由红砖垒砌,呈倒圆锥形,约6层楼高。塔身上方开有圆形窗户,木质楼梯绕水塔周围盘旋可达顶端。“工厂迁走后,这个水塔一直在使用。”孙宪周透露,目前,该水塔仍在提供生活和消防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