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药监局:国庆前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产能将达3.6亿剂 实录 -财政部:提高出口退税率 部分商品提至17% 外贸出口呈V型走势 -巴黎市长不顾中国反对授达赖"荣誉市民"称号 内幕:政治游戏砝码 -最高法: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全文 惊天爆炸案审判迟到14年 -中国10月首探火星 探测器运俄 重大气象预报失误领导将被究责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成果显著 国内汽车销量连续三个月超百万辆 -IPO重启散户中签率将提高 中小板指数7月1日起将实施样本调整 -中国千万考生赴高考 各地高考作文一览 高考作文排除诗歌很遗憾 -法航空难打捞17具尸体/现场照片 重庆武隆山体垮塌 发现7具遗体 -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有人携汽油上车 遇难人数27人 各地查隐患
首页>>文化发展
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成佳话 揭秘新闻主播工作生活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6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6月5日清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图为两年前罗京播报《新闻联播》时的电视截图。中新社发 张炜 摄

罗京的逝世,让很多同行遗憾失去了行业内一位最好的榜样,也让很多喜欢他的观众悲痛欲绝。郎永淳说,罗京老师在工作中的业务水平、态度等,都给后辈起到了表率作用。在工作方面,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似乎成了他最光辉的写照。 26年无差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有怎样的意义?《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工作情况鲜为人知,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他们播报新闻,但并不一定了解他们幕后的故事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罗京逝世,不少人认为是他繁重的工作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揭开新闻主播的工作生活。

《新闻联播》发展过程——1996年改为直播主播压力增大

1978年1月1日,一个在国人心目中拥有特殊地位的节目首次亮相荧屏,这就是央视《新闻联播》。刚开播时,国内没有录像设备,新闻都是用胶片拍回来,播音员配音。开始的两年播音员并不出镜,观众看到的只有新闻背景画面。 1979年底,播音员的图片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出现。赵忠祥告诉记者,第一次出现播音员图像时屏幕中只有他一个人,此后不久就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的画面,这一形式沿用至今。

早期的时候,因为网络和通讯并不发达,《新闻联播》中播报的地方新闻很多都是几天前的,因为新闻资料要通过火车或者飞机送到北京,再洗印、编录,需要很长时间。另外,那时候也没有电脑和打印机,主播所念文字稿大部分是手写稿,稿件上经常有红笔、黑笔画出的各种修改痕迹。

1979年,《新闻联播》引进提示器。之后,又引进了录像设备,这样新闻就可以提前录播,为播音主持减轻不少压力。但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播改回直播。这次直播的意义与开播之初不同,那时是不得不直播,而这回主动改为直播,为《新闻联播》带来了时效性改革。

直播以后,主持人面对的压力更加巨大,这也导致一些节目出现“哈欠门”、“补妆门”。很少有主持人能够从工作开始就没有犯过错。这就证明,罗京的26年无差错播报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如果不是强大的责任感和过人的工作能力,没有人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水准。

来源: 辽沈晚报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罗京生前治疗情况首次曝光:靠麻醉药漱口吃药
罗京逝世各方追悼 戏友称其没架子擅长老生(图)
罗京遗体告别仪式11日上午9点将在八宝山举行
平淡罗京解释"面无表情" 坦言"压力无时不在"(图)
罗京的笑与不笑:是摄像机它不让我笑(图)
"国脸"罗京的多面人生:冷面小生 模范丈夫(图)
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因淋巴癌扩散去世 享年48岁(生平)
报纸就“罗京月薪28万”报道失实致歉央视
罗京被传月薪28万 央视名嘴回应高薪传闻(图)
罗京坦言今年不可能回来工作 这段时间调理身体
“国嘴”罗京疑患淋巴癌 百万网友献祝福
老主播当年风采-罗京
图片新闻:
新一代动车组"和谐号"2011年批量交付 时速超380公里
统计局首次摸底住房成本引关注 预计本月出结果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