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儿,不能按照经济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提法我不太欣赏。”在山西省介休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传统节日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身为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冯骥才称,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审批工作,专家委员会享有相当的话语权,但也有“想拉拉不上来,想推推不上去”的时候。“在全国非遗项目的申报过程中,饮食类的可谓‘疯狂上马’。我对某些饮食项目的‘申遗’持保留意见。”
冯骥才还以某品牌酒为例:“位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是这种酒的制作技艺,不是酒。但该品牌酒在打广告时就说,某某酒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荒谬了。酒是物质的,怎么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专家论证了半天,难道说是在为这种酒打广告?”
近年来,除了春节,国家新增清明、端午、中秋等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此外,还有七夕、重阳、元宵已位列国家非遗名录。传统文化节日是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终极价值观的载体。但对中国传统节假日的现状,冯骥才并不乐观:“节日放假,表明国家有这种文化自觉,也为恢复节日传统提供了空间。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就会立即回到身边。重温与恢复已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必不可少。”
在他看来,除了春节、清明还算真正意义上“全民性的传统节日”,其他五项都已较为明显地“整体淡化”。而清明,其精神内涵应包括怀念先人和亲近自然两方面,尽管前者广为人知,但体现后者的插柳、栽柳、秋千、拔河、踢球、踏青等相关习俗,以及子推燕、春饼等传统饮食,也已淡出大众视野。
就如何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冯骥才建议,节日文化教育应从孩子做起。“传统节日的教材应进入小学,但别让学生多一门考试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