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瑰宝,被誉为“宝石之王”,自古以来即被视作权力、地位、富贵的象征和恒久弥坚、固不可摧的爱情标志。本报钻石专题推出后,有读者致电记者询问:金刚石是如何与“金刚”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与“金”发生关系的?还有,金刚石这种高度分散、特别稀少的“矿物之王”又是如何从广袤无垠的地球中发现的?人类寻找、勘探和利用金刚石的历史究竟有多悠久呢……
爱动脑筋读者的这些问题,只有“爱钻珠宝历史牛角尖”的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能回答,因为这些话题和他的研究成果——夜明珠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博士认为:金刚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宝玉”或者“美玉”,因而也是广义的玉的一种。于是,我们的对话自然而然地从金刚石的词源一直谈到人类金刚石的发现历史。
名称“金刚石”来自中外文化融合
记者:钻石在我国俗称“金刚石”,那么“金刚石”这一中国特色的称谓是不是和它的硬度有关——钻石的硬度为10,是自然产出的已知最硬的矿物吧?
王春云:哈哈,当然和硬度有关系。关于“金刚”,有人说是五行家的术语,概称属“金”的西方的刚坚之“气”,后来被中国佛教借用指一种产自“西方”的“石”。实际上,“金刚”是密宗术语,梵语为vajra,巴利语为vajira,译音“缚日罗”或“伐折罗”,释义金刚,指金属中之最精最坚者,在印度神话中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金刚坚硬无比,于是被“金刚石”借用来修饰这种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金刚石”一词的历史早至东晋时代,是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佛教的产物。东晋万震著《南州异物志》载:“金刚,石也,其状如珠,坚利无疋,外国人好以饰玦环,服之能辟恶毒。”东晋郭璞注《山海经·西山经》说:“今徼外出金刚石,石而似金,有光彩,可以刻玉。”这就是“金刚石”的词源。
金刚石还有一名字叫“金刚钻”,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撰《唐六典》卷二十二:“赤麇皮、瑟瑟、赤畦、琥珀、白玉、金刚钻……大鹏砂出波斯及凉州。”明朝包括李时珍在内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金刚石时发现,金刚石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
记者:金刚石约在清代被称为钻石。有当代学者认为:金刚石指的是未经加工的原石,而经琢磨而成珠宝饰物的才称钻石。您赞同这一观点吗?
王春云: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日本古代文献借用了中国的“金刚石”一词,该词日语的读音为daiyamondo,近似于荷兰语的“diamond”一词。当带有荷兰科学文化印记的日本产汉字“金刚石”在清末转回中国时,有关“金刚石”的近代科学认识也传播到了中国。约在清代末年,金刚石也称钻石,其词义显然来自上述的“金刚钻”,两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是相等的,即“金刚石”与“钻石”在含义上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