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汉服堪当国服吗?中国人为何未保留着传统服饰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装,尤其是大礼时应该着自己的国服,而我们却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知道穿哪一种衣服,才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闪亮在国际舞台上

●近两三年,先是大学生倡导汉服,继而在全国网络中出现了汉服网站

●我们确实需要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饰。那么,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是什么?什么样的传统服饰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什么样的服饰能成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呢?

中国应该有能体现中华文化情怀的国服

近两三年,先是大学生倡导汉服,继而在全国网络中出现了汉服网站,而今街上就能见到着汉服者,自称汉服表演的也不在少数了。

有媒体也有大学生专门来找我,或通过电话采访,都希望从我这儿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大家说得充满激情,认为中国必须有自己真正的国服。一度被认为是国服的旗袍只不过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衣服影子,不足以代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衣饰风采,或说根本无法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学生们说,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装,为什么我们没有?尤其是大礼时应该着自己的国服,而我们却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知道穿哪一种衣服,才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闪亮在国际舞台上?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体现自己的民族文化,就应该从典型服饰形象做起,因为这里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髓……

来访者特别是那些学生们,穿着他们自己确认的汉服,一副很认真的表情,我也着实被感动。年轻人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这真是激动人心的大喜事。谁说“80后”,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自私、放纵?谁说如今的青年人没有信仰,不关心国家大事!我从这些大学生的脸上读出了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抱负,特别是爱国之心,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吗?

可是说到汉服,我却很难一下子就认定这就是汉服,或说就应该大为推广这种式样的衣服,因为所谓汉服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确实需要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饰,但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服饰?从我接受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大家认为不仅是其他国家有传统服饰,而且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衣装,为什么汉族人没有?这样就比较明了了,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为什么没有典型的服装?这是倡导汉服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推广汉服的初衷。

何谓汉服?

在中国服装史中,有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汉族服装,有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汉代服装,单纯称汉服的,从语义和款式上都显得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翻阅古籍,在《辽史·仪卫志二》中写道:“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服仍遵会同之制。”清代谈迁《北游录·纪闻下》中写:“辽史,太宗德光入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这里说得很明白,那就是辽初建国时,礼服分为二式,汉族官吏用五代后晋的服制,被称为“汉服”,或称“南班服制”;契丹诸臣仍穿契丹民族的衣服,称“国服”,或称“北班服制”。耶律德光在辽会同元年(938年)决定,遇有重大朝会时,皇帝随汉官穿汉服,皇后与契丹诸臣穿国服。重熙元年(1032年)后,南北官吏凡大礼都穿汉服了。这时的汉服,主要由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等汉族政权的传统官吏服饰组成,如通天冠是秦代时吸收楚冠样子定制的,作为皇帝常服,远游冠也是从楚而来,只不过多为诸王所戴;进贤冠多用于汉代,为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冠。

与此相类似的没有作为服制的汉服之称,如近代徐珂在《清稗类钞·服饰》中写道:“高宗在宫,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独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乃止。”以上两种古籍记载中出现的“汉服”之词,主要是指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汉人之服。

再见记载中的汉服,有直接标明朝代的,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衣饰》中写:“至于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

中国人为什么没像日本、印度人那样保留着传统服饰?

我曾经无数次思考过,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像日本人那样依然保留着和服,也没有像印度人那样仍然穿着纱丽?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日本人民族单一,朝代虽有更替,但基本上延续着大和民族的统治,地域相对小而且岛国也容易闭塞。只有当有意识地敞开海路时,才有可能与其他国家交往。日本学者秋山光和说,这个崛起于大和的家族从公元3世纪起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至5世纪时,已成为日本大部分土地的统治者,遂与中国的宋、齐两朝有了来往。中国南北朝时,日本尚属古坟时代,《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我们都很熟悉的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尽管48岁去世,未能继承皇位,但在他执政期间,狂热地引进中国的文化,这位极力主张效仿中国的古代政治家,曾穿着整套的中国隋唐男子典型服装。和服,正是在中国隋唐服装基础上形成的,这之后,和服很单纯地成为日本传统服装。

印度与日本有许多不同,首先是民族众多,人口多而且幅员辽阔,尤其是全国各地区的气候、地势有相当大的差异,北部是喜马拉雅山的白雪皑皑,而南部却要无休止地承受太阳的暴晒。分析印度人的纱丽情结,是不是可以将其归为宗教的力量。是印度教乃至佛教的广泛推行与长期支撑,使得印度人到21世纪仍然沉浸于对自己本民族宗教的虔诚与笃信之中。纱丽成了印度精神甚或印度文化的外在象征。

这样再来看中国传统服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有史书记载以来,就有四方异族的不同服饰形象。《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夷、蛮、戎、狄中又包括很多民族,这些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甚密,其中一部分曾入主中原,在以后的发展中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整合成为许多新的民族。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丰富了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精神进一步成熟。汉代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人生观,而宗教却未在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汉代的服装已形成民族特色,男子以袍为主,只不过武官与重体力劳动者袍身略短,文人则袍及脚踝。女子穿袍,也穿战国延续下来的深衣,其中绕襟深衣成为那一个时代的代表。汉代时,中国建于西周时的服装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帝王百官在大礼时所着的冕服,以其象征天地秩序的上衣下裳,象征未明之天和黄昏之地的黑色与色以及衣服上代表宇宙万物并告诫君王臣下的“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来显示一种礼制的威仪。如今大学生穿的汉服,样式很像是汉代平民穿的曲裾袍和直裾袍,应该说曲裾袍更具有艺术的韵味。这几年,祭孔的仪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仪式上人们穿的这种传统儒巾、袍衫也就愈发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色。

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

最近看国内一些汉服表演,也有不少演员穿的是唐代女子的长裙与大袖纱罗衫。唐代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一页,应该说唐代服装是融合了大半个世界的文化精华而后形成的亮点,一是丝绸之路由汉到唐,至唐结出硕果,所谓西域既有欧洲、西亚、中亚,又有中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唐人正是以博大胸怀,广收博采后形成一代骄傲的。弘扬唐代服饰不愧为如今一种明智的选择。

按理说,明代服饰是集唐宋服饰之长,从而成为汉族服装制度蓝本的,明前有辽、金、元,朱元璋建国之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宗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后清代统治者要求国人剃发易服,因未成文的“十从十不从”,才使女服、童服、戏装、僧道衣装等保留下汉族服装的遗韵。如此看来,到底哪一种服装算是我们的传统服饰呢?

我刚刚从西安回来,时隔28年后再去看中国的汉唐文化,我真切地感受到大汉盛唐的气势,禁不住为之震撼。或许中国确实应该有一种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或许,汉族也应该像55个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象,只是,前未形成有其因,后来如何又任重而道远。愿望是好的,发展则须任其自然。(华梅)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
郑州将举行祭孔大典 参祭者着汉服三献礼
奥运服装设计引争论:旗袍唐装西服哪个更适合中国
旗袍、中山装携手在沪“申遗” 结果将于6月揭晓
全国首家纺织服装产业国际合作基地落户无锡
我国拟建服装纺织品创意研发中心
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纺织服装质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透视:中国服装正致力于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