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河南巩义市文化馆副馆长席颜昭先生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康百万庄园,我惊诧于庄园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特色之余,更是对豫商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靠贩盐起家的康百万家族兴盛长达400多年的财富神话,应该为新一代豫商乃至其他想成就事业的人士提供宝贵的启示。
康百万的绰号起因于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千顷牌并向清廷捐助饷银,故人称“康百万”、“康半县”。
1901年9月25日,因八国联军入侵西逃的慈禧太后,由西安返回北京时路过巩县(今巩义市),康家闻讯,斥巨资修建御道、浮桥和行宫为慈禧太后接驾,用满汉全席招待两宫,并献白银百万两,被慈禧赐封“康百万”。从此,“康百万”更是名扬天下。
据考证,康家是明朝初年由赵氏携带儿子康守信从山西洪洞迁移而来,卜居在巩义桥西村。自明代始,康家第6代康绍敬就初涉仕途,并以置办土地和店铺起家。到了明朝中期,康家已拥有大量土地和店铺,成了一方富豪,桥西村也由此改称康家店。
康家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康家历史上曾有400余位博取功名的子孙,前后富裕了12代,兴旺达400余年。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则是“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康百万为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当时曾有民谚曰:“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里借的康家钱。”
400多年中,康家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10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家14代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家临洛水、黄河之利,靠漕运在山东、河南、陕西、江浙一带经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拥有土地达18万亩,日进千金,家资巨万,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全是康家田”,人称“活财神”。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康家足足富了400多年,权势纵横千里,虽然其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策略,经营方式与内容也不同,但康百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豫商特色。
豫商文明要比晋商、徽商等商业文明年代早,从《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记载看,早在春秋时期,中原的商业往来已非常活跃。古代交通以水路最便利、成本最低,沿水路两岸的商业也相对发展较快。当年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就是巩义境内犒的秦师,从而保全了郑国。康百万家地处河洛交汇处,距古都洛阳较近,因此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康家的发迹史既有别于晋商大院、帮会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别墅、戏楼格局,而是兼容晋、徽两商派特点,采取农、官、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稳扎稳打,形成以巩义为大本营,处处为营,处变不惊,历经四百多年仍富甲一方的特征。
晋商往往从小商贩开始,精打细算,滚雪球,各成体系,渐成气候;徽商则以投机取巧,互相联合,形成商帮。
从地域上,康百万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线,通过泾河、渭河、洛河、沂河等水路,向周围发展,西部最远至兰州,东部最远达日本,北至京、津,南达沪、杭等地。从经营内容看,康百万为代表的豫商,以土地为主,处处设栈房,赚钱买土地,在土地的拥有量上,可以说是当时全国商人之冠。从经营思想上看,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挣钱;徽商重官不重钱,赚钱为做官,从小就教育孩子做官;豫商往往是深藏不露,“守中虚外”。中国人“学而优则仕”、“尊儒黜商”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而康百万家族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冲破了这种禁锢,大胆经商,并以公益为手段,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消解社会矛盾,获得较宽松的社会生存环境。山东民间所敬的“活财神”中就有“康百万”,从而赢得民心和朝廷的赏赐,达到做官的目的,回归正统。
徽商“轻离别”,一去数十年不回,晋商也有这种特点,豫商却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特别重乡土、恋家乡,很少有长年在外不归者。康百万是豫商的典型代表人物,发家之后,康家历经明、清、民国建成了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封建地主庄园,使康百万庄园成为中原地主庄园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