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央行重启特种存款 扩大回收流动性范围 央行还会打什么调控牌 -八类纺织品明年无限量出口欧盟 今年贸易顺差将超过2500亿美元 -2010年前30央企整体上市是假消息 "中国物价监管委员会"不存在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2.53万亿 银行业利润高增长掩盖信用风险 -山西同煤矿工开着私家车上班 循环经济园区成煤炭发展新亮点 -"嫦娥一号"计划24日下午6时许西昌发射 准备数百预案规避风险 -周济:反对教育产业化 加大财政投入 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榜单) -专家: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是大趋势 人均GDP翻番等于收入长4倍 -聚焦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表述 -三季度73家内地企业IPO融资218.56亿$ QFII额度年底扩至300亿$
人口与赋税政策促成京商雏形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由于国都之地的特殊性,京商比起晋商、徽商等其他商帮,发展受政策调控影响的痕迹更为明显。而这些商业政策多以人口与赋税政策为调节杠杆。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教授认为,因朝代的不断更替,不同历史背景和商业政策不同,使得古代京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些国家实行的商业政策对北京商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金代禁止扰商

金是京商研究的历史起点。

金朝营造完中都(今北京)后,金政府便提出“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师”的政策。也就是通过实行免除徭役、减赋或返赋的政策,引导百姓迁到京城中居住、生活,充实城市居民。随着大批军队、官吏、士民和工匠迁入中都,至泰和七年(1207)北京城市人口已达到40万。

庞大的统治机构和众多的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建筑材料。为了满足消费需求,金政府对于当时北京城内的私营商业采取鼓励态度,降低税率,禁止干扰商业和商人活动,使中都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数量以及中都的商业发达程度都高于以往任何时期。

元鼓励商贩运粮

元代将金代的中都改名为大都,定为首都。为了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元大都向东北方向进行了迁徙营建。新大都竣工后,元政府实行迁移居民充实新城的措施,使大都人口迅速聚集。

为了解决大都城众多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元政府鼓励商贩运粮,一再申令,禁止各级官府衙门和官吏扣押运输工具,禁止对商人实行处罚和强制措施,有力地保证了京城的供应,保障了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明代恤商恤农

明代迁都北京后,北京的特殊地位和巨大消费需求,吸引了各地商人来京贸易。为了保障商人流动的合法性,嘉靖六年,政府下令,在北京经商时间较长,并置办了产业或铺面的商人,户籍可落在宛平和大兴两县,听从官府的统一安排。这就承认了客居京城商人的合法身份,保证了其合法财产。

经过元末战争,明初北京经济萧条。为了恢复北京社会经济,政府采取了一些优恤商贾、优恤农业的政策。永乐年间实施降低税收、集中设置商业区的办法吸引商人;对于婚丧嫁娶,自织、自用、自造的布、器械、食品,需要运输的自用货物等一律免除税收。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明初商业的恢复、发展。

清代优恤旗人

清初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将内城主要部分划为八旗营地,除棋盘街外,其他地域不许市场交易,造成了内城的商业凋敝。在汉族官吏和商民居住的外城,由于是各地商人来京的汇聚之区,具有旺盛的生活消费需求,加上内城商业不景气,需要新的承接和转移之地,这就促进了外城的开发和商业发展。

北京旗人众多,清康熙五十五年八旗人口一度达到68万。定都北京后,承平日久,旗人享受优恤,养尊处优,形成了安逸享乐、追求精致生活的文化特点,数十万旗人消费群体成为清代北京商业的巨大市场,也促进了京商的发展。

来源: 商业周刊

相关文章:
京商Vs沪商 基因密码谁能识?
“商业革命”崛起十大商帮
龙游商帮和南浔商帮的衰落
中国商帮史海纵横及创富秘诀
图片新闻:
电监会拟将风电招标改为定价 设立可再生能源投融资机制
长春规划中国最大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业年产值将达3千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直击中国各地房价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