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严谨精明,粤商实效稳健,晋商精打细算。而有着850年历史的京商此前却一直未以清晰的面目示人。
2005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和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率先提出了“京商”概念,并启动了“京商”研究。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经完成了古代京商研究。继本月19日, “第二届京商学术论坛”成功举行后,本报将以此为园地再次分专题介绍京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消费特点篇后,将陆续推出商业政策篇、老字号篇、商业街篇和经营文化篇等。
不同于晋商、徽商等名扬天下的商帮,京商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拥有3000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深蕴着独有的皇家风范。
皇城地位成就完美京商
对于京商的概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教授阐述为——京商是北京商业的简称,是北京这块特定的国都之地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商业及其文化,是基于国都消费驱动为核心而行成的产业体系。
“以国都消费驱动为核心”似乎在封建社会便阐述了一个经济学规律——高需求带动高消费。北京的国都地位决定了京商的重要服务对象为宫廷贵族和官员士人两类人。而为适应和满足这两类高消费人群的需求,京商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和经营水平。正如王茹芹教授所说:“皇城的高层次消费需求造就了追求完美的京商。”
40位皇帝与120万举子
这两类人,北京历史上从不缺少。
北京建都史上经历了40位皇帝,加上皇族和勋戚构成了巨大的消费群体。明代前期的正统年间,宫廷服务人口约为5000人,后期增至1.5万人。元代宫廷消费巨大,每年仅用油就达十万斤。
除了皇族外,北京还是国内官员和士子集中的区域。据记载,先后在京举行过201次科举考试,全国各地应试的举子达120多万人次。大量官员、滞纳留京的士子、家眷、随从等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高端人群造就“最高标准”
由于宫廷贵族和官府消费具有典型的高端特点,也促使京商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经营和技术特点,在原料上千挑万选,在技术上精雕细刻 ,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对于管理和技术人才求贤若渴,京商的产品和技术标准代表了当时同时代的最高标准。
同仁堂的药材、聚庆斋的糕点、月盛斋的烧羊肉、天福号的酱肘子等都曾是著名的入宫贡品。如桂馨斋就曾获赐进宫“腰牌”一块,可直接进入皇宫送货。
荣宝斋的笔墨、内联陞的鞋靴都因服务官员、士人定位准确、质量上乘而大获其利;而官绅豪门、士人也是中高档饭庄酒楼的消费主体,如清代北京高门府第、富贵人家的喜寿筵席多爱在“隆丰堂”、“庆和堂”、“德丰堂”、“庆云楼”这四大饭庄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