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工商联中小企业联合会、上海市经委、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共同支持组建的上海企业信息库首发《新沪商精英榜》(下称“精英榜”),给予了“沪商”全新的定义,也将86家入榜企业的成长命运真实地呈现出来。
“沪商”新定义
据主办方介绍,该精英榜从2006年年初开始酝酿策划,4月份开始启动,编委会成员为全上海200位左右行业协会秘书长,也由他们从各自行业推举代表企业,入榜的企业家有86位。
根据统计,从经济成分来讲,民营企业共有75家占87.2%,国有股份制企业9家占10.4%,外商独资企业2家占2.4%;从两大产业的比例来讲:先进制造业企业49家占56.9%,现代服务业企业37家占43.1%。
此外,从企业家原先所处地域情况来讲:上海本地企业家并不到一半,共37位,占41.8%,从浙、闽、苏等地来沪创业发展的企业家,以及各国外商共49位占58.2%,其中浙商最多,有24位,占27.9%。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该精英榜,给予了“沪商”一个全新的定义:新时期在沪经营优秀企业的代表;在上海新组建的众多企业的代表;创新型企业在上海的代表。
《新沪商精英榜》主编、上海小企业服务中心金融部部长李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长期以来,上海国有企业比例高,规模大,政府往往更加关注,相对来说,上海的民营企业往往容易被忽视。
拷问信心
沪商发展问题,再次在“上海为何难出大企业家?”“上海为何难以创业?”的种种质疑声中凸显出来。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王新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最重要的还是政策环境。政策需要调整,要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另外民营企业本身,不能因为遭到不公平待遇,就要走另外一条路,使得不公平加剧。
李强告诉本报记者,尽管一直以来怀疑声音有很多,但仍然需要有足够的信心,一是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入WTO也是借国际经济运营模式让我国更快融入国际轨道,在这方面,上海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上海”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很多企业主都反映,“上海企业”往往比某一个小地方企业更容易得到客户认可。
上海海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仕能说,不久前,马来西亚有关方面主动找到他们,谈成了一项30多亿元投资的人工岛项目,已经签约,“如果我的公司设在其他地方,恐怕外国人是很难找到我头上。”
实现WTO中角色转换
在精英榜的首发式上,一些企业提出了在WTO新形势下的贸易摩擦问题。WTO的过渡期已经过去,然而众多企业仍然没有实现角色的转变。
王新奎说,企业一直在说如何应对WTO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这种角色定位是错误的。“不应该是应对,而是融入,结合。”
王新奎说,这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战略性贸易摩擦。王新奎对此表示,第一不要期望它很快过去,第二不要寄希望于反倾销等常规贸易手段,第三不要寄希望于贸易政策。
对于民营企业,王新奎表示,很重要的是实现经营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和研发的高附加价值化;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最后强化行业组织和参与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能力。
对于生产研发,王新奎说,创新不是单靠政府的扶植,政府扶植是次要的,只能到实验室阶段,但不能包你的市场销售。另外,对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他认为,“我们现在引进消化吸收都没有做好,仿制得粗制滥造。”
此外培养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引导和推动民营经济为上海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作出重大贡献,也被王新奎认为是接下来上海工商业联合会的主要工作。
他认为,社会责任分三块,一是民营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比如说帮助弱势群体;第二是民营企业要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积极地参加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当中来;第三是民营企业自律。(本报实习记者 李莹莹 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