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蕴含着驱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意大利馆是上海世博会众多热门展馆中的一个,其成功的一大原因是意大利国内各地区踊跃参与,将各自的历史文化与创新成果巧妙融合,带给参观者特别的吸引力。
以坎帕尼亚大区为例,这里不仅拥有庞贝古城等世界闻名的历史遗产,同时是欧洲航空航天技术最领先的地区之一。围绕"城市生活品质服务的创新"这一主题,坎帕尼亚大区展示其作为历史、建筑和艺术经典的地铁系统,卫星遥感和地震监测技术,老街区的改造和可持续发展,还将现场模拟昔日王宫的光影游戏和月光下的庞贝古城。
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总代表办公室秘书长玛丽亚·阿孙塔·阿奇利·萨巴蒂尼认为,各地区轮番上场,无疑将让意大利馆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元和丰富,观众浏览这些有千年智慧积淀的地区展示,无疑是一个寻找创新灵感、实现自我完善并借文化驱动新的发展的旅程。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400多平方米的案例展示区,莱茵河畔地面道路改造为隧道、船来船往的繁忙老港区转变为"媒体港"等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经典变化,被实物和多媒体技术微缩呈现出来。
杜塞尔多夫市市长迪尔克·埃尔贝斯强调,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宜居,都离不开对文化的传承。面对蕴含着历史文化的老港口和老街道,杜塞尔多夫在新的发展阶段没有简单地将其推倒重来,而是从产业转型的需求出发,对老城区进行保留和改造,实现了城市的重新定义和城市空间的拓展。
世博会浦西园区的江南广场,是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江南造船厂旧址。这里永久放置了15件(组)雕塑,共同演绎"工业记忆"的主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雕塑有助于恢复人们的历史记忆,体现江南造船厂100多年间留给上海的城市印迹。
孙振华说:"城市发展是需要累积的,不应发展一段丢掉一段。希望上海世博会能树起一面传承历史文脉、尊重历史积淀的旗帜,为今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让世博带来的多元文化开启民智1968年,贵和皓山第一次来到中国,江西、福建等地的秀丽山水,特别是当地出产的陶瓷以及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让贵和皓山沉醉、倾倒。又过了16年,贵和皓山开始在京都设窑从事陶艺创作,如今已是日本著名陶艺家。
今年,贵和皓山又来到上海世博会参观、取经,并与中国同行共同举办了一个"中日陶瓷珍品展"。
65岁的贵和皓山说:"在中国古代陶瓷面前,我不仅看到了精美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令人称奇的想象力,其中还蕴含着古代工匠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追求。而这些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不仅可以启发我们新的创意灵感,更是当代社会所缺乏的。我希望世博会能起到汇聚多元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
在新西兰馆前,露天摆放的一艘长约10米的独木舟。这艘独木舟尚未完工,每天都有几名毛利族工匠手持斧凿,不惜气力地捶打、雕刻。这件被命名为"种子"的巨型展品,象征着毛利人大约1000年前从南太平洋岛屿渡海来到新西兰的久远历史,也是毛利民族在风浪中搏击、生存的见证。
"等到7月9日新西兰国家馆日这一天,''种子''将全部完成并送给中国。作为毛利人传统文化象征的独木舟,将成为新中两国友谊的桥梁。"新西兰展区总代表菲利普·吉布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