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标题”是报人的硬功夫之一。遇到不好做标题的新闻稿,编辑往往要冥思苦索,耗费不少脑细胞。难做题的,有的是新闻点太多,不知从哪个角度提炼才能更精到,这算得上是幸福的烦恼。有的则是实在找不出新闻点。以致一位媒体人曾告诉新编辑一个判别稿件有无新闻的简单办法:有新闻的稿子,一定能做出标题;做不出标题的,多半就是无新闻。
今年两会上,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在各大媒体上也频频“露脸”。基层代表“敢于直言”的风采甚至引起了境外媒体的关注,并被评为两会亮点。一篇报道中就提到:“一些出身基层的人大代表,往往出口即是‘标题’,成为媒体的最爱。”
这恐怕是因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柴米油盐是不是涨了价,“蜗居”“房奴”的日子多紧巴,“蚁族”是否该逃离“北上广”,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对于这些民生问题,基层代表的发言往往直指要害,张口就是“新闻点”。
难怪高层领导也爱听基层代表发言。温家宝总理在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就专门把基层代表请进中南海。面对10位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温总理表示“你们生活在基层,最了解实际情况。政策制定的好坏和成效,你们最有发言权。”
基层代表之于两会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这让我们对今后的两会抱有更多期待。因为,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而修改选举法的初衷正是在于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的广泛性。
然而基层代表数量的增多,与来自基层的声音更有力也不能画等号,关键是每个代表都能发声、会发声、敢发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也有一些基层代表“不敢”举手发言,只做默默的倾听者;有的代表一开口就是“我是来学习的”。说到底,一些基层代表仍存在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特别是“新”代表们,在刚刚当上代表的时候往往因为不敢说、不知道该怎么说而“沉默不语”,等到“摸”出点门道“敢”说了,两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届就5年,两三年“无语”或“少语”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建言献策机会。
因此,如何选择有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的人当代表,如何改变基层代表们就任之初的不适应,有效缩短履职“不适期”,都是关键问题。多点“2亿农民工的代表”胡小燕们、多点带着66本“民情日记”的梁启波们,多点拿着“代表账本”的毛金芳们,基层代表的声音才能多起来、“响”起来。(刘晶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