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9日讯 中国媒体环境给外界的印象通常是谨慎而保守的。然而这样的局面正逐步得到改善。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国外记者就有这样的感受:中国媒体更敢说话了,国外媒体在中国采访更为自由和便捷了。
在3月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一位中国媒体记者向大会发言人李肇星提问“这次选举法修改的一个重点是城乡拟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评论说,这将实现人人平等,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之前进行的人大代表选举是不平等的?”另一位中国媒体记者也提出了基层农民工代表有职无权的问题。这类中国媒体人问责政府的问题在今年“两会”的发布会上屡见不鲜,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3月4日,法国《观点》周刊驻京记者蒲皓琳女士在其杂志网站上发表了名为《敢于说话的中国记者》文章,称赞中国记者在“两会”报道中的新形象。她认为“在不久之前,中国记者还只是政府的喉舌。但是新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记者,开始冲破压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蒲浩琳说,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网民的国家,网络的力量不容忽视。她认为“在中国,网络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媒介。网民将推动中国社会、政治体系的不断发展”。
“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外国人去西安、重庆等地采访都需要申请。我们的申请往往得几个星期才能获得批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在中国境内自由行动,完全没有任何限制。而且当我有困难的时候,我总能从中国外交部得到及时的帮助”。
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各个渠道,各种机会,了解有关中国的种种情况。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参与中国“两会”报道的日本共同社记者盐泽英一对此深有感受。据他介绍,10年前,有关中国“两会”的新闻在日本报纸占据重要版面。但是最近几年,“两会不再是我们了解中国状况的唯一途径。除了两会,我们还有很多别的机会来了解中国。”
法国驻中国使馆前新闻参赞何诺认为,网络在促进中国媒体开放进程中功不可没。“今天的中国,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平台。”在他看来,中国拥有3亿网民意味着网络不再仅仅是精英或上流人士的话语工具。有了网络,中国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马上可以通过网络得到传播。
除此之外,网络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中国民众通过网络对政府出台的政策,特别是民生相关的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批评。何诺相信,网民合理、积极、有建设性的意见将对中国政府的相关决策产生实际影响。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纷繁复杂。新闻报道在引导人们更为理性地看待中国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中国媒体的日益开放,让曾经神秘的中国变得越来越透明。(中国网 张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