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参加了一场题为“中国性别与贫困”的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性别不平等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一致认为农村妇女是性别不平等和贫困的最大受害者。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段成荣教授通过对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研究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逐渐偏离了正常范围,出现了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的现象。在受教育领域,女性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接受高层次教育方面女性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农村出现了女婴死亡率高于男婴的不正常现象,而女婴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
今年6月,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教授牵头的“中国性别不平等与贫困关系研究”的研究小组在四川、甘肃、江西、陕西、宁夏等地对贫困地区在政治权利、资产占有、教育、就业机会的获得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状况进行了实地研究。研讨会上,李小云呼吁,关注贫困地区的性别不平等状况应该成为中国政府落实其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李小云认为,当前贫困地区男女在政治权利方面显现出相当不平等的现象,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选举的参与、参选村干部的性别比例,以及不同性别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与决策方面的不同。贫困妇女在村民自治选举中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妇女在村委会中所占的比例低下。即使村委会中有妇女干部,她们的作用往往只是辅助性的。不仅如此,妇女在社区事务管理和决策方面也普遍被边缘化。
由于资产的获得与分配在中国一直是以家庭为单元表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不同性别在获得资产方面的不平等状态。家庭内部资产占有的性别差异在家庭内部隐含了不平等的要素。同时在贫困地区主要由男性占有土地承包权的法律地位,土地无法随女性流动,因而经常出现农村妇女嫁入其他村而得不到土地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男性主导模式。李小云认为,中国农村的资产获得与分配呈现出典型的男性为主导的性别不平等状态。
李小云认为,作为性别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贫困地区相当明显,贫困地区女性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调查发现,60%以上的妇女长期患病,70%以上的妇女患有妇科病,而且患病女性的就医次数远远少于男性,对病情的拖延程度远远高于男性。研究显示,性别在健康方面的不平等加剧了家庭和妇女的贫困,降低了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也影响了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李小云认为,有效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干预将会极大地缓解贫困,同时有效的缓解贫困的干预也会有助于改善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因此,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共同建立一个合作基金,以推动在有关性别不平等与贫困之间建立起有效政策和战略以及相应能力建设的活动。(代刚)
2005 年9 月9 日 《中国妇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