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创新报告》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15-04-21 11:04:4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2014中国创新报告 发布会

唐惠建:

刚才聂教授发布的是他这个分报告的精华内容。下面请杨光斌教授做分报告的内容发布。

2015-04-15 10:51:09

杨光斌:

谢谢各位专家和媒体界朋友,我的报告是根据分报告的内容稍微又加点自己的想法,叫民主很重要,致治更重要,致治就是让国家得到治理。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向何处去,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1981年上大学,在我经历的30多年历程中,上大学以来没有哪一次像官方提出一个概念引起媒体、学界如此强烈的呼应,这次应该是一次。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新权威主义大讨论,那个很热,在很大意义上是社会自己的热,可能说到官方心里去了,而这次是官方提出问题,媒体和学界强烈呼应,我们看到已经呼应将近一年半了,这个热度还在持续。我们为什么今天提出国家治理,先看一看中国过去30多年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我觉得在媒体和学术界关注最多的词频就是民主。

根据我的研究,我发现中国民主发生了巨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主的观念上。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谈民主很简单,就是选举,1979年开始修改《选举法》,当时上大学时我们说无校不选举,很多高校培养了很多选举政治家。1989年选举热告一段落,但是另外一种选举形式出现了,就是90年代的村民自治,这是自发的选举形式。因此从80年代到90年代,人们的民主观念很单一,很简单,民主就是选举。但是在过去十年,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复杂起来,这个复杂起来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突然发现中国历史上有的,我们正在做的,比如说政协,群众路线等,这些在西方叫协商民主,突然我们有。除了这些以外,自治、分权、法治,这些在西方都是民主的应有之义。今天中国人今天谈民主,已经不再是单单的选举了,已经是民主形式多元化。中国人偏重实用理性,一方面有目标,另一方面实用,看到我们的世界发生这样的变化之后,民主化以后大概有几类国家:第一类转型不错的,少之又少,韩国是不错的,还有欧盟的几个国家,转型60多个国家当中转型好的大概有5—6个。第二类是国家分裂、内战,这也很多,南斯拉夫,一分为七,苏联,一分为十五,叙利亚内战,乌克兰,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无效治理,这类国家是最多的,包括老牌民主国家,印度等等,新的转型国家,菲律宾,都是无效治理,谈民主的时候他们很骄傲,但是一谈公共治理,政府的服务能力,他们就哑口无言。第四类是周期性的政治动荡。很多国家因为民主陷入困境,比如泰国,世界民主的实践加上中国民主的实践,让中国人变得更理性了。

2015-04-15 10:51:36

杨光斌: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以十年为周期,中国都有一种新的或者民主形式的出现,比如80—90年代,80年代以选举为主。十三大报告提出来,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这个概念是什么?在当时不叫协商民主,80年代一方面推动选举民主,另一方面培育协商民主。

进入90年代,第二个春天,在农村公社解体以后农村怎么办?政治创新往往不是政治中心的创新,往往是边缘省份,比如广西、甘肃,他们搞了一些村民选举,当时农村失序了,税收不上来,秩序也很乱,村民选举。当时按照西方的理论来说先乡镇民主,然后再往上走,结果发现中国不是这么回事。过去十年村民选举衰落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村镇衰落,治理衰落,民主很重要,但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村民选举,但是没有村民自治,一选了事,选一个家族或者几个人去玩游戏,分赃。

2002—2012年,这十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来了就是网络民主,网络是1992年,那时候开放网络需要多大的远见和勇气。我们有这个勇气。没想到十年以后变成了网络民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民主的主体,这是对政府执政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4年党关于提高执政能力的报告当中这样说:三个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们的利益深刻变化,人们的观念深刻变化。意味着党的执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其实网络民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怎么办?就是党内民主,在党内民主的旗帜之下有很多制度创新,公推公选,很多处级的、副局级的职位都是通过公推公选上来的。

2015-04-15 10:56:32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