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每月谈: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 2015-02-26 10:09:0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人口 老龄化 趋势 经济每月谈

魏建国:

非常感谢金所长给我们带来的非常完整的演讲,我总结为九大挑战、十项建议,作为一个智库,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把这三句话六个字做好并不容易,就是解惑、指路,每一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对金所长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有请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女士来介绍,杨燕绥女士是我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对我国和世界上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有着长期的研究,她也是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出过14部专著和译著,在我们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国家级的刊物发表论文,有100多篇,也是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权威人士。我是经常看到她的报道,所以也受到很多的启发,下面请杨教授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15-02-26 11:03:00

杨燕绥:

非常感谢经济每月谈主持者给我这个机会,把我们研究团队的成果作个汇报。前面几位专家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思考都已经非常完整,作为纯学术团队,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数据。一个学术团队,要把事情搞清楚,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说出来,如果有能力的话,再提点政策建议,这可能就是智库应该做的事情。以下把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跟大家作个汇报,跟前面大家讲的都是相互印证的。针对中国老龄社会问题,我们把问题先提出来,然后再看挑战,大家说挑战也是机会,把这些挑战提出来,我们看看机会在哪里。所以从两个角度,在问题中,把它归纳为老龄社会的时间表和倒计时的策略,为什么留学回国的人对这些问题都比较,因为大家留学去的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就先行老龄化了,大家对他们在发达国家20年来在于应对这些问题是有感觉的,所以倒计时的策略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倒计时策略看中国确实慢了一拍,所以大家有一点着急,这些问题在这次人大,希望代表们充分提出来,也希望十三五规划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给中国人民一种信心。

对策是常态的问题,老龄化就要进入“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有银发经济的常态,针对这些常态,我们需要研究,也需要把它变成策略和“十三五”规划,关于这些研究成果,这些年我们会通过年报,每年2月份发指数,每年9月份会发报告,有兴趣的大家可以跟这些报告来走。关于问题提出,我们想把前面所有老龄化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一个时间表,归纳为一个倒计时,因为这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事情,肯定是倒计时要解决问题的,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了,我们可以看国际上的会议以国际来作为一个标准,我这里用的数据都是官方数据,我们还是用60岁,这个情况比我们研究的成果描述的还要严峻一点,因为我们用的是官方数据,官方数据已经相对保守。

2015-02-26 11:04:48

杨燕绥:

国际上通常用60岁来比,把占到总人口7%、14%和21%的时候做一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把它称为进入老龄社会,第二个阶段是深度,第三个阶段是超级,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所以它从广度、深度和速度上都是有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显然老年赡养比10:1这个问题,人口统计自然就会出现后一个结果,到第二个阶段5:1,第三个阶段基本上2.5:1,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总和生育率必须在1.8左右,如果总和生育率下降这个比例就比这个还糟糕,这就形成了时间表和赡养比的问题。中国是2000年进入,2025年左右深度,2038年左右超级,但是这个时间应该是5年之差,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未来的生育率问题,这是一个时间表,但这是一个统计的时间表,这个统计时间表要看看实际赡养比,这就是我们团队的研究,实际赡养比就是把劳动人口中的学生、在校生、失业、低收入、早退休的,把这些人都减掉看看有多少人有能力缴费纳税供养老人,实际赡养比看2014年中国的情况真的比较糟糕,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8:1的速度,但其实我们是3:1。养老保险制度从90年代建立一直就是3:1,一直在扩面让农村人进来也就是3:1,但是这个3:1后面也很难维持了,所以实际赡养比跟统计赡养比的差异在于公共政策的滞后和政府的失灵。你针对这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不可逆转的学生,后三个问题都是可以逆转的,如果不逆转其实在加速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怕的就是没做准备,怕的就是政府失灵,实际赡养比的研究很揭示一个国家的政府失灵。

2015-02-26 11:08:34

杨燕绥:

倒计时的策略是这样的,当你这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必须养老保障全覆盖,而养老保障包括养老金、医疗、住房和护理,必须全覆盖,就是做好制度安排,到了深度老龄社会的时候必须有个好的支持结构,政府干什么?老百姓干什么,把它说清,理论上叫公共品、准公共品,这些都必须有好的结构,没有好的结构大家都去等政府,这是最大的政治风险,政府不负责任,都推给老百姓是最大的社会风险,所以到了深度老龄社会要调结构,到了超级老龄社会,时间和资源都到头了,只剩下强化管理。低效能、高效率的提供服务。这是规律总结西方国家走过来的规律,这就是倒计时的要求。

按这个讲,中国现在正在实际进入老龄社会,这次应该进入结构制度调整的时候,可是我们还没解决全覆盖的问题,所以慢了一拍,所以就得加快速度。看OECD国家的数据,在2006-2010年的数据,OECD国家正是深度老龄化社会,有一些国家开始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所以在它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后大家可以看,他们领取法定养老金的年龄基本都在65岁,还有些国家正在向67、68甚至70延伸,而老百姓实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就是大龄人员就业参与率也是在60-65之间,这两个问题都说明他们做好了准备。

2015-02-26 11:12:01

杨燕绥:

我们要关注中国人口结构的拐点,三大事件都发生在最近,第一就是2012年劳动人口减少了,大家都在预测,社科院、人社部预测减少的拐点是不一致的,但是最后从统计看,2012年这个拐点出现了。另外一个拐点就是2013年。所以2013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从2013年开始,1963年生育高峰,1959年-1960年三年灾害,1962年停下来,吃饱饭的中国人,1963年生孩子,一年就生出2800多万,我们看绿色那条线,生育高峰一下就上去了,那年生出两千多万,以后一直生,连续将近4亿人口出生了。1963年出生的人到2013年正好50岁,但是中国没有调整退休政策,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女性50岁退休高峰,一下子就会导致养老保险、各种保险,缴费的人剧减,领取的人剧增,这样一个赡养比和基金平衡在2014年开始凸显,以后一路滑下去,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三年是中国人口拐点的三件大事。

中国老龄社会的一些主要特点,现在联合国OECD联合国都有老龄化的报告,我们中心每年都跟着这些报告走,看他们在研究什么,针对中国我们该研究什么,这几个维度非常关键,就是年轻人赡养老年人能力如何,第二是老年人自己的红利贡献如何,即老即富的战略如何。从这几个角度来归纳中国老龄社会的特点,主要是反映出来是这样的,未富先老已经成为事实,当我们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人均GDP水平基本上发达国家老龄社会的1/10,这是没有办法改变了,既成事实。而现在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是最快的。九十年代中国还是18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老人,到2011年就10个,到2020年我们也剩5个,到了2030年我们也是2个,这个速度非常非常快,有时候开玩笑,就像刘翔,非人的速度就上去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痴呆的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都不乐观,深度、广度、速度上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快的。

2015-02-26 11:14:47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