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实录

发布时间: 2014-12-16 14:46:1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社科院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经济 新常态 工业发展 学术研讨会
  • 黄群慧:

从结构来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比较大的,2013年,首次二产比例低于三产,而且今年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工业方面,整体工业速度在下滑,但是制造业始终高于采矿业,而且高的幅度是比较大的,2014年2月份、2014年10月的数据反映比较明显。2000年到2013恩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增速来看,区域发展越来越趋于协调,而且中部、西部发展速度比东部高一些,2013年这个趋势进一步延续。而且工业增速明显下滑的大环境下,工业企业的效益大体还是保持稳定的,尤其是表现在一些重点领域的先进和核心技术在不断取得突破,而且企业正在探索,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在逐步地培育和寻求适应新常态的能力。

2014-12-15 09:57:03

  • 黄群慧:

第二,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过程,也正是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往往是个曲折和极富挑战性的,刚才郑会长也谈到了,这个阶段有很多变化,这种挑战性还是比较强的。我们认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是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另一个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提了很多年;还有一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我们去年谈到工业发展论坛的主题,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研究一些新常态下的阶段变化的特征,有关新常态的速度为什么下降,有很多理论解释,包括人口红利的一种解释,认为2014年刘易斯转折点,2010年人口红利消失了。结构性减速是另一个观点,认为现在二三产业比例的变化,因为二产的效率要高于三产,但二产占的比重低于三产的比重,这样整个的速度会下降,这是结构性的减速。但是我们的观点认为,最好的解释应该是,2010年“十一五”结束以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到了66,这是我们长期评价的结果,已经走完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014-12-15 09:57:43

  • 黄群慧:

2011年和2010年人口红利消失的节点是一样的,我们认为,2011年,进入“十二五”,中国工业化进城步入工业化后期,这是健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过程,这种经济率下降到7%、8%,和以前10%的中高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个过程中,挑战性比较强的,我们认为有三个,一个是产能过剩,有一个PPI的统计,PPI的影响很多,但是至少是库存多会影响到PPI。2012年3月份到2014年11月份,连续33个月的负增长,这种情况也很少见,反映了产能过剩涉及的领域和程度。

转型升级,其实转型升级不是新问题,我们提了很多年。但是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的转型升级会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从要素流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个挑战性比较大。而且从产业政策角度来说,我们以前政府习以为常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抓手,传统的产业政策可能操作的空间将相对有限,所以说我们要转变自己的产业政策。

2014-12-15 09:59:22

  • 黄群慧:

另一方面,正好中国的工业化后期,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叠加,这个是以前别的国家没有过的,我们正好赶上工业化后期,和再工业化叠加在一起。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扩大制造业的规模,而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和制造业的服务化的融合,融合在一起以后,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会加速弱化我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也给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提供了机遇,这对我们工业发展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挑战。面对三方面挑战,2015年,工业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影响的集中体现期,稳中求进依然是主旋律。如果有建议说,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目标有个增速区间,我们认为最好是设定为7.5%到8.5之间。

2014-12-15 09:59:49

  • 黄群慧:

最后,在步入工业经济“新常态”中,为了避免工业增长“失速风险”和工业结构“失衡风险”,必须转换经济的增长动力机制,必须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新动力,从而实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恰恰构成了我们这本《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的主题,这本书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工业发展,而且我们在导论中专门谈到了,要适应新常态。当然,无论你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最终的原动力还是来自于创新。创新如果分为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话,所以源动力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创新,包括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市场秩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包括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教育科研等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都会为工业增长未来培养新的动力。

2014-12-15 10:01:11

  • 黄群慧:

现在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中,2013年第三产业比例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现在理论上有一个说法,认为到了后工业化社会,所以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代,我们认为,到了工业化后期,并不意味着到了后工业化社会,而是刚刚对于刚刚到了工业化后期的中国来说,没有达到后工业化社会,工业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并没有改变,尤其是现在环境污染、能源问题,认为工业的罪过比较大。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只能是在工业文明进一步发展上,不会倒退到农耕文明。而且工业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的变化,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制造地位并没有变,如果是创新的话,工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当前服务业的发展,应该说一个目的是做强工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不是说我们单纯地为发展服务业而发展服务业。这是我们认为的当前的制造业应该处于重要位置的理由。

以上是我的一些观点,再次感谢大家!

2014-12-15 10:01:46

  • 主持人 史丹:

群慧所长用丰富的数据描述了工业发展的新趋势、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群慧所长是工业发展报告的主编,他确定了新常态的主题,同时对工业发展报告的观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下面有请工业发展报告的出版商张世贤社长发言,大家欢迎!

2014-12-15 10:03:44

  • 张世贤: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朋友,很高兴,第19部工业发展报告和大家见面了。

19年来,《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始终紧紧把握中国工业发展的脉动,全面准确记录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足迹,不断探索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展示了中国工业的历史性成就。这19年来,中国工业以平均高于国民经济3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引擎,为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结构变化、进出口发展和产业升级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在历年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见证。

19岁,我家有女初长成!除了工经所这个父亲和经管社这个母亲的呵护之外,在座的各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和企业家们都为这个报告的成长贡献了自己的关心、呵护和支持,我在这里代表经济管理出版社向大家致以真诚的谢意!

2014-12-15 10:04:16

  • 张世贤:

今年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最大的特点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常态,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发展的新态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工业经济已经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这个过程也是经过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中国工业化还没有真正完成,还没有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在工业的总量和增速两个方面都已经不再是“火车头”,而仅仅是动车组之一。

传统的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新型工业化正在展开,绿色化、精致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构成了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将引导中国经济在增速下台阶的同时,还将推动中国经济质量上台阶,也就是未来的中国经济需要用工业精神塑造国民经济各部门。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本质上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分解分工而向服务业的延伸,是制造业文明的深度化和扩展。

2014-12-15 10:05:09

  • 张世贤:

未来的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可能主要不是体现为工业直接创造的价值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是体现为工业所蕴含的生产性知识的复杂性。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虽然工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工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取得长期发展绩效的关键。因此,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该部门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和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更多地是体现在它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作用。因此,从物质产品、技术知识到文化以及到工业文明这种形态,工业都仍将是我们真正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让我们继续关注中国工业的发展。

2014-12-15 10:06:13

  • 张世贤:

大家可以看出,工业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移动互联、智能制造、大数据、云服务、C2B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流程,从而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催生传统工业制造范式的再造:公司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企业品牌化、创新众筹化。组织变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科研、开发、设计、生产、信息都在被商业数据重构,组织变革的转轨在加速,接下来的故事可能是商业数据结构产业,流量改写未来,旧思想渐渐消失,逐渐变成数据代码。大数据时代,云服务的发展,一切都在经历着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眼界决定宽度,观念决定高度,脚步决定速度,思想决定未来。

2014-12-15 10:06:37

  • 张世贤:

我的思想是说,在座的都是我们敬重的思想家,再做一点广告。经济管理出版社是集中了一流作者、一流编者、一流读者为一体的出版平台。我们在继续编辑出版好未来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的同时,也愿意为我们的经济思想家、理论大师、管理大师和企业家们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公开出版提供最为便利的条件!

我们期待着为大家的思想和智慧进行结晶,并且深入系统地推出您的理论成果,在共同繁荣中国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同时,用您的思想推动中国的发展。一旦历史证明您的思想和理论创新具有真理般不朽的特质,我们也就跟着不朽了。期待着给我们一个机会,也会给您带来一份惊喜。谢谢各位。

2014-12-15 10:07:0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