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日报记者:
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请问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对“三农”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对策?第二个问题,有评论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国家其实是在依靠老弱妇孺在维持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对于现在农村劳动力,比如说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方面有一些调查结论?我们怎么解决先进的农业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谢谢。
唐仁健:
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大,也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城镇化率达到了51%,这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逐步增加,现在大数是2亿5千多万,刚才陈主任讲1亿5千万是跨地区的。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确实有“三留守”的问题。今后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近几年的进展非常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超过50多万家,同时,要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也是WTO“绿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
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育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唐仁健:
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这个大家也非常关心。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一是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要双轮驱动,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按居住地常住人口统计,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但是如果从户籍人口来讲还有3亿人是农业户籍,大量的农民工将会返回农村。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落户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有1个亿左右,在今后推进城镇化当中应当优先解决的。三是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去年在省内就业的是8390万,增长了10.1%,而出省的农民工是7400多万,下降了3.2%,这说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今后要引导。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农民进城会涉及到原有财产和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原来的承包地、宅基地在集体有的分配权、林地等等,要保护他们原有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带着财产进城。
乡村怎么治理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建立立足国情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机制,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等。
香港大公报记者:
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千多项,但转化率只有40%,形成规模的不到30%,这种转化率低的问题怎么解决?农业科技存在投入大、回报率低的问题,怎么激发各地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农业科技的投入经费?谢谢。
唐仁健:
科技转化率低确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通过四点来解决:
一是明确农业科技的性质和定位。中央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导向和政策指向,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
二是要文件关于“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规定,充分调动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科技大户、科技特派员、科技专业户等的“二传手”作用。
同时,要完善体制机制,为科技进步提供配套措施。我们相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以后,今后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会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工作会大为加强。
主持人 郭卫民: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