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比国外低 评审和国外无区别 专家问答 -央企前11月利润降26% 将调低高管薪酬增速 负责人薪酬53.1万元 -国开行股份公司挂牌 董事长陈元行长蒋超良/简历 注册资本3千亿 -奥巴马正式提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 简介 为美华人翻身 -中印举行防务安全磋商 印方称反对"藏独"用印领土从事反华活动 -看病难和就业难成为中国最突出社会问题 可口可乐被曝非法用工 -国土部约谈负责人 违规用地城市急整改 住建部称正探讨购房退税 -减免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方案上报有关部门 建议烟草税每包提至1元 -中国工业增速创14年来新低 货币供应增速走低 实体企业需求疲弱 -北京公务员招录改职位考试 资格证将过期 中小学将设民族团结课
首页>>科技动态
探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号”生活艰苦(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2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2月15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新社发 马杰 摄

12月15日中午12点,“遥感卫星五号”发射后半小时,“卫星一切正常,进入预定轨道”,从指挥部传来的消息,让整个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内的气氛从紧绷到轻松。

作为中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无疑是其中最低调的。作为我国重要的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它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近日,本报作为“遥感卫星五号”发射的特邀媒体,记者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点号”轶事

-17℃的户外,每一寸没有被衣物包裹的肌肤都能感觉到如刀割的寒冷。在一个四四方方造型的设备里面钻着一个年轻人,他拿着工具,仔细检查着仪器设备内部的各个零件,这是他每天的必修工作。他叫陈嘉工(化名),今年29岁,主管技师。在他旁边,是略显腼腆的助手——李明(化名),他俩既是这里的“主人”,也是这里仅有的“住户”。

他俩的驻地,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一个孤零零山头上,放眼望去,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当城市里的人们还在为雪花的到来而祈祷时,这里已经大雪封山,呼啸的北风穿过寥寥的几棵树后,声音更加悠远。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这样的地方叫“点号”,是指在卫星发射任务期间分散在山脉间的临时驻点,有的点负责勤务禁戒,有的点负责跟踪测量。在此次“遥感卫星五号”的发射过程中,陈嘉工和他的助手负责这个点的监测。“点号”生活艰苦是出了名的,每天除了执行任务,衣食住行全要自己操心,中心一段时间会送点米面菜过来。

做饭、洗衣、学习、聊天……他们彼此开玩笑地说,在这里呆着比上最好的学校都管用,什么活儿都会做了,什么苦都吃了。最难受的是寂寞,基本上没有人来,有的只是闹钟秒针的滴滴嗒嗒声。晚上听着窗外呼啸的山风,若是定力不够,连看书都静不下心来。

陈嘉工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点号”时的场景。那天,他第一次看到了狼,山崖下,狼用闪着绿光的双眼与他对峙。上海长大,同济大学毕业的他,在那一刻被吓呆了。“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晚上如厕——厕所建在悬崖边,是那种底下吹寒风的旱厕,蹲一会儿就冻麻了;厕坑下面还会不时传来一阵阵的狼嚎声,狼每叫一声,心就颤一下,我一个大男人,蹲了半天,竟硬没拉下来东西”。

那次“点号”结束后回到中心,在一次总结会上,陈嘉工谈及此事,落下泪来。

如今,提及这些,他大笑不已,把曾经的难堪当作笑话,他已经成长为科研人员中的年轻楷模,再不是那个来自上海的“白面书生”:皲裂的大手和粗糙的像砂纸的脸,这是“点号”守卫者的明显标志,陈嘉工的身上深烙着“撼天者”的印痕。

远程家教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科研人员,很多对夫妻是两地分居,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宣传处的张三军就是其中一位。

大学毕业后,张三军来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妻子则在运城老家当中学教师,而且带着高三的课,晚上要加班。几年后,儿子出生。夫妻两人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谁来看孩子”。

夫妻二人苦思冥想,妻子甚至一度都想放弃工作。但机灵的张三军还是想到了一个“奇招”——用电脑视频照顾孩子。

张三军就把自己的电脑和家中的电脑都安上了摄像头,通过网络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发射中心,看到家里的所有情况了。

最初,张三军每天晚上9点钟打开电脑,给电脑那边的儿子讲故事,哄他入眠。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张三军又担负起“家教”的职责。

下午6点半,当其他同事准备去吃晚饭时,张三军却赶着往电脑前凑。先通过网络视频交流一会儿,聊大约半小时,他开始检查儿子当天的学习情况。“儿子一个人在家,我最担心的是他的安全。”张三军一边和儿子视频聊,一边通过摄像头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儿子要看电视,插座插好了没等等,张三军要一一提醒,防止儿子被意外伤害。

这样的远程家教,从孩子三岁开始,他做了整整三年。

守护“光明”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了保障卫星发射,有这样一群“守护光明”的科研人员:他们身手敏捷,当场区意外停电时,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应急供电,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发射任务的正常进行。

进入电站,记者脑袋感到有些发涨,而越来越浓烈的柴油味使记者的呼吸越来越不顺畅。工程师小牛略带歉意地说,离电站越近,电场的辐射就越厉害,身体感到不舒服很正常,习惯了就适应了。至于柴油味,小牛解释,平常他们用的是市电,紧急情况下会用柴油发电机供电,有备无患。

电站尽头,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间,光线不很充足,陈设也极简单,仅两张床,一套桌椅,一个资料柜,床头有一台小彩电。技术人员刘建成坐在桌前看书,他刚调到电站,需要抓紧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技术人员田永红和邢宇杰正在检修机器。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记者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不断抬起手腕看表。“你们的工作时间很紧吗?”记者问。“不是,这是长时间电站生活养成的下意识动作。”小牛笑了,然后详细解释:“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不能离开电站操作间半步,就连吃饭都是同事做好从生活区带进来。由于今年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新工位供电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工作起来很难准确把握时间。”他们对时间的敏感,正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每逢工作间隙,他们都会自觉进行应急供电演练。

譬如夜晚,把电闸一拉,电站内顿时漆黑一片。只见应急灯的几束光亮突然出现,急速地向工作间移动。虽然空间狭小,技术人员却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动作。拧开气压瓶开关,接通电瓶电源,启动柴油发电机……繁琐的程序在数十秒一气呵成。虽然光线很暗,但他们的操作动作迅速准确。“如果真有了紧急情况,哪怕一秒钟也嫌多。”小牛说,每一批电站技术人员都会想方设法缩短时间,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用时纪录。

就是这样一群“撼天者”,在这个“五月不开花,十月飘雪花”的大山深处,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的青春和智慧。

记者 刘斌 通讯员 贾常文

来源: 山西晚报

相关文章:
大型强子对撞机耗资高 科学盛宴何时开席
趁着连续晴天 南极科考开始大规模卸货
胡锦涛寄语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幻电影史上最让人难忘的16个机器人(图)
谷歌地图疑拍到悉尼上空UFO:碟状飞行物
十大地球极致风景 从冰山企鹅到沙漠高塔(组图)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五号 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等
和人类越来越像 未来能否和机器人结婚生子?
图片新闻:
中国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 局地降温超10℃
浓雾再锁成都双流机场 109个航班延误近万人滞留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