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宇宙宗教感情”,即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理性的坚定信仰和在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爱因斯坦批判恐怖宗教、道德宗教和所谓“宗教真理”,抽取出宗教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人性意义作为精神动力,把毕生献身科学奉为圭臬:“个人的自由而负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他的力量。”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宗教”抱有极度的虔诚。而且,他说:“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1,p85)分析认识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可以正确理解科学家的宗教意识,透视科学领域中的宗教信仰现象,把握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三种宗教批判
1929年4月24日,答复纽约犹太教堂拉比赫伯特•哥耳德斯坦“你信仰上帝吗?”的提问,爱因斯坦坦言“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现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所牵累的上帝。”(1,p45)而论及求知和信仰,爱因斯坦于1930年11月9日《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发表《宗教和科学》专文,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集中展示了关于其源泉和形式的认识。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痛苦。如果人们想要了解精神活动和它的发展,就要经常到这个根源上找缘由。“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那么,引导我们到最广义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感情和需要究竟又是什么呢?只要稍微考察一下就足以使我们明白,支配着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生长的是各色各样的情感。”(1,p80)
原始人经常面临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由于还不善于因果推断与分析,他们就虚拟出一些鬼神之类的东西来,认为后者的意志和行动决定了恐惧之事的发生。为了避免苦痛发生,人们通过特殊的僧侣阶层向鬼神祭献和表达敬畏,以求生存康宁,聊作精神抚慰,此即萌生了原始的“恐惧宗教”。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生活提高了,社会复杂了,情感丰富了。文明人为了超越生死界限求得生命的永恒,表达惩恶扬善的伦理诉求,提升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便塑造了一个拟人化的“上帝”,形成了一个“道德宗教”。在这里,“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范围”,保护、抚慰生者的生命和死者的灵魂,负载人们所思所想、力所难及的理想和愿望。
因此,宗教是彰显人类精神想象力、文化超越性的意识活动现象,是虚幻现实、超越现实、追求永恒意义的文化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的力量和思想个体有限而总体无限矛盾的异化展示。费尔巴哈就曾经指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的。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质。”(2,p437)
由于在先验的构想中展示人的力量和感情,宗教首先存在于人们思维逻辑中。这一构想、引导的“未来”的宗教,与探索世界“由来”的科学结成了性质对立、形式衔接的文化史关系。在宗教与科学的形成的思维链条上,科学家面对宇宙、揭示未知、展示真知,同时也就把宗教的虚幻揭示了出来。但是,投入身心的科学实践活动,使科学家培养起一种职业精神情感:“不知道什么是教条,也不知道照人的形象而想象成的上帝,因而也不可能有哪个教会会拿它来作为中心教义的基础”,“把宇宙作为单一的有意义的整体来体验”,“感觉到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却显示出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1,p82-83)。爱因斯坦说:“照我的看法,在能够接受这种情感的人中间,把这种感情激发出来,并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气,这正是艺术和科学的最重要的功能。”(1,p83)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谓没有形式的“宇宙宗教感情”,亦即第三种“宗教”。此才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所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