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我国首次以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成功发射卫星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7年5月14日零时01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这是火箭整装待发。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组图

5月14日零时0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组图

新华网西昌5月14日电(记者孙彦新)14日零时0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火箭升空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准确进入近地点209公里、远地点41951公里、轨道倾角25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这颗卫星使用中国第三代通信广播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具有输出功率大、承载能力强、服务寿命长等特点,卫星载有4个频段28路转发器,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在轨服务寿命15年,卫星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通信卫星的先进水平。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8次飞行。

有关单位负责人说,未来一段时间,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控制下,实施一系列变轨,最终定点于东经42度赤道上空,完成在轨测试后交付尼方使用,以满足尼日利亚在电讯、广播、宽带多媒体服务等领域的需求。

这次发射是根据2004年12月15日我国与尼日利亚签订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轨道交付合同实施的。

有关专家说,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尼日利亚提供超过15万个与通信运营相关的工作机会。卫星提供的双向高效宽带,预计为尼日利亚宽带用户每年节约超过9500万美元,为非洲用户节约电话中继和数据交换业务费超过6.6亿美元。此外,卫星还将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尼日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非洲大陆在卫星应用、地面通信、电信网络方面的进步。

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对于提高我国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能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颗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整星出口的卫星,体现了我国和平利用外空、造福人类的一贯宗旨,表明中非友好合作已向更高领域挺进,掀开了中非人民传统友谊新的一页。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栾恩杰:我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研制完成 15年内宇航员登月
广电总局:我国9月发射第二颗数字电视直播卫星
中国国际通讯将扩容 利用卫星手段保护重要电路
揭秘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卫星 行程可达3亿公
中国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星上故障已排除 运行良好
中国将建海洋卫星体系形成海洋空间监测网 "海洋一号B"发射成功
中国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打破美国垄断
海洋一号B卫星转入正常工作模式 数据成功接收
我国首个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落户哈尔滨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