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清晰、层次分明、质量优异”,1月12日,当中国气象局成功获取了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的第一套图像后,专家评价,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研制能力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至此,中国已成功发射8颗气象卫星。
D星与目前正处于业务运行的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共同实现在轨备份,从而使中国具备了双星组网观测能力。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表示,将进一步提高气象卫星的应用和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卫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努力做好卫星数据的共享。
双星观测范围西扩近20个经度 可为奥运气象服务提供保障
在距地球约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D星与C星俯瞰神州大地。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D星投入业务运行后,将与C星一起,形成对中国范围最高达15分钟一次的连续观测,观测范围向西扩展了近20个经度。
双星组网观测不仅进一步扩大观测区域和实现重大灾害天气的短时间高频次监测,还将实现重点区域的立体成像,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D星将达到最佳状态,可为奥运气象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填补气象资料空白 更早发现灾害天气
中国处于中纬度西风带,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和从印度洋北上的暖湿气流都对我国天气有显著影响。专家说,D星观测资料将填补印度洋西部的资料空白区,极大地改进夏季季风的预报。在风云二号未形成业务状态前,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没有稳定的静止气象资料源。
D星投入业务运行后,对未来天气系统的监视范围将扩大至非洲东部至红海一带,可以更早地发现灾害性天气系统,提高预报时效。而双星对我国范围高频次的连续观测,可以有效地监视预警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强度变化。
风云家族日益壮大 还将发射多颗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于去年12月8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观测范围涵盖了整个亚洲大陆、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气象局负责建设,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88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随着D星的成功发射,我国已将8颗气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4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杨军透露,未来几年内,我国还将陆续发射“风云二号”E星、F星、G星、H星。2008年前,将发射第一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也将在“十一五”期间进入型号工程立项。
卫星资料和产品共享 造福周边国家及世界
报道称,中国气象局正在积极做好卫星资料和产品的共享工作,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并和国家航天局共同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约国赠送了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广播系统接收站,使得风云气象卫星数据造福区域各国。
目前,中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大量国际用户直接接收或利用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齐尔曼博士曾对中国风云卫星在周边国家和全世界的重要贡献以及数据公开的政策给予高度评价。(殷新宇)
链接
气象卫星主要有两种,称为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这是按照卫星的运动轨道来区分的。风云卫星具有较为长远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四个系列。风云一号系列为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分为两个批次,为两颗试验卫星和两颗业务卫星;风云二号为中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原先计划也为两个批次,由于使用情况较好,其业务卫星将增加一个批次,业务卫星批次的卫星数将会增加。风云三号和四号为中国第二代极轨和静止卫星,它们在探测能力上将比第一代有很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