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科技部副部长: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2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扎扎实实地把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向前进。

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把握趋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科技发展的重点跨越。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期。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导致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迅速发展,其中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推动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不断引发新的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引领和带动产业革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这一难得机遇,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科技发展的重点跨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转变发展观念,在科技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目前,我国已拥有3200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人员总量超过100万,位居世界前列。在科技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科技发展依靠人,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就是坚持科技发展为了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目标,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就是坚持科技发展培养人,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践中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同时使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展中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既考虑整体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又强调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重点跨越;既强调科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又注重使科技自身的发展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既着力突破现实紧迫需要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又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其中石油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水资源为1/4、耕地资源为1/3,但我国单位产值能耗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至4倍,主要产品能耗水平比国外平均高40%。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突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发展质量,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关键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增强竞争实力。归根结底,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把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衡量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不仅要看科技自身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看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对科技工作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着眼于促进科学发展,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突出自主创新战略的主线。从以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战略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形成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从注重以科研院所的改革为主向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转变;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提升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能力;加强重点产业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公益服务,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国防科技创新,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的基础和优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提升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

明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为此,应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从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等方面促进民用科技和军用科技的紧密结合与有效互动,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地方科技工作,实现区域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跨行政区划的科技合作,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各类富有潜质的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大胆起用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既重视在原始性创新中发挥人才的作用,又重视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发挥人才的作用;既重视在科学研究、科技攻关中发挥人才的作用,又重视在科技成果推广和科学普及中发挥人才的作用;既重视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又重视企业家人才、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事业发展依靠人才,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和谐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科技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把科技管理的重心放在统筹协调、指导监督上,放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上。应积极推进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建设,加快科技相关法规的研究制定,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科技法律制度体系;把握趋势,针对需求,加强对科技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战略规划,提高科技决策能力;改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在科技决策中的咨询作用;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问效问责制和第三方评估制度,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改善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作者:科技部副部长 李学勇)

来源: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