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53岁的刘林生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在桃子成熟的季节坐在园子里,欣赏满树的累累硕果。他家这4亩半的桃园给他带来了6万元的年收入,让他顺利地给儿子娶了媳妇,盖了新房。
“这可多亏了‘活菩萨’。”这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黄丫坑村农民说。5年前,他只会种菜,一年辛苦也只有1万元的收入。
刘林生说的“活菩萨”指的是新疆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王继勋。这位研究果树种植已有10年的专家,2001年被阜康市聘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为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第一次给桃树动剪刀,我手抖得不行。王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还告诉我冬天要埋草,秋天要除虫。”刘林生说,“现在我的桃1公斤能卖15元,阜康市里的人都大老远跑我这儿来买桃呢。”
收获的季节不仅属于刘林生一人。在王继勋的传授下,坐落在新疆
天池脚下的阜康市1乡2镇的4000亩桃树都获得了丰收,同时还引进了蟠桃、油桃等119个新品种。“以前我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种桃,现在可以在田间和村民们一起边讲边操作。我的研究成果还能让他们获得好收成,增加收入。这对我来说更有意义。”40岁的王继勋说。他1年里有将近150天的时间,坐着班车,往返两个小时,为村民传授种植经验。
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王继勋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有1300多名,为10个自治州29个县市33.74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自2002年6月以来,接受培训的农民收入比以前提高了14.3%,比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平均收入高出5个百分点。
“如今的科技特派员和以前的科技下乡不同。”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以前是行政指派,科技人员主要在村里做做调研,写写黑板报,以教育为主。而现在不仅要教育,更要抓效益,要依靠创新科学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真正在市场中得到回报。”
刘燕华介绍说,自2002年以来,全国已有24个省区的593个县建立起这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机制。仅2005年就有2万3千名科技特派员被派往各地,对584万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国近1000万农民从中受益,农民收入比以前提高了20%。
科技特派员机制也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科技部、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于今年4月启动“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及长效机制建设”的项目,项目现投入资金740万美元。
这一为期4年的项目从全国15个省区选取了30个县作为项目点。其中福建、浙江、广西、内蒙古、宁夏和新疆被定为重点试点省区。
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表示,该项目的建立“为中国的扶贫机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也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为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科技特派员还为农民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新疆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杨华在阜康市做了5年的科技特派员,在她的帮助下,农民们学到了比打农药更有效的“环保型”蔬菜防虫害方法。“如今,村民们明白了不打农药的蔬菜不仅对环境好,让人吃得放心,在市场上也能卖到好价钱。”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