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大会期间,院士们对于一些干扰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科研的现象表示了担忧。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说,现在青年人才创新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申请不到研究项目,很多大的项目都是所长、主任通过行政方式成为负责人,青年人在给他们“打工”。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表示,现在会议扎堆的情况比以前更严重,他自己被开不完的会议搞得很苦恼。
许多科研人员被众多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所困扰,占用了大量科研工作时间。笔者认为,造成科研人员无暇潜心科研的根本原因,在于科研经费争取机制的不规范和不合理。
目前争取科研经费,许多时候需要“软硬兼施”,“软”的就是拉关系、跑项目,获得项目审批人员的认可。这样一来,参加各类会议、评比等等活动必不可少,否则就不能在圈子里混个脸熟,甚至会得罪人。“硬”的就是科研成果是否显著,也就是发表论文数量多少。可是发表论文数量多的科研人员往往就是手下干活的人比较多的,因为在大家基础相当的情况下,同领域中一个人做研究写的文章显然不如十个人的多。论文多的人申请科研经费多,科研经费多就干活的人多,科研成果也就多。在这样的循环下就形成了“马太效应”:科研经费越多的人越容易申请课题,科研经费越少的人越难以申请课题。因此,青年科研人员如果不给其他人“打工”,自己很难独立获得科研经费。
在实际中,有些科研经费充足的科研人员自己根本不做研究,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拿课题和找人干活。这些科研人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各类机构的领导,他们由于工作关系,有权力、关系广,所以很容易获得课题。另一类是已经占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所谓“老板”,这些“老板”由于已经在学术圈里混出了资历和地位,所以也很容易申请课题。在这两类人的示范效应下,一些年轻科研人员的目标都是捞个“一官半职”或者成为“老板”。
这种情况已经极大地危害到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根本消除目前存在于科研领域的这些不合理现象,除了改革科研经费申请和评价机制,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申请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限制各级各类官员申请各类科研经费。因为领导岗位的工作已经相当繁重,他们不可能保证足够的科研时间,如果他们全力以赴进行科研,那肯定是不称职的领导。这里的官员不仅包括在政府相关机构任职的官员,也包括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止领导申请科研经费中可能导致的不公正现象,也可以让科研人员在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希望又搞科研又做官。这种机制也会促使各单位在提拔干部时慎重考虑,让那些已经退出科研一线的人员从事行政工作,而不是让一线科研人员“双肩挑”。
其次,申请课题经费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多少作为主要标准。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每年发表的论文多得离谱,不论是第几作者,都很可能有论文不是自己写的,因此应当排除其申请资格,因为他们有利用科研经费收买成果的嫌疑。如是,不仅可以防止科研经费申请中的“马太效应”,限制“老板”和保护真正的科研人员,而且可以有效防止论文随意挂名现象,净化学术空气。
总之,只有改革和完善科研经费申请机制,消除科研领域的不合理现象,才能真正“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麦小株(中国科学院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