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进展顺利 进度将有望加快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今天,记者从上海航天局等获悉,被称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目前进展顺利,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工程进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嫦娥一号”明年发射

据悉,去年11月,上海航天局成功进行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缓冲试验。

到目前为止,探月工程第一期——“绕月”所需的仪器初样已经做出来,并正式转入正样阶段,其中包括为月球表面拍照的可见光立体成像相机和测高仪、测量月球表面土壤厚度的微波探测器等等,届时数量庞大的观测信息将以每秒钟3兆的速度持续传输回来。另外,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和运载火箭也进入飞行产品的生产阶段;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则进入系统集成和联试阶段。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说,2004年到2007年是我国探月的一期工程,该阶段耗资14亿元,“嫦娥一号”将于明年4月18日前后发射。与其他重大航天探索工程不同,探月所测数据将全部公开,凡是对月球研究有兴趣、并具有一定研究条件的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都可免费从月球探测中心获得所有观测数据和资料。

欧阳自远表示,这样做是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关注月球探测,并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资料为我国科学界对月球的科研提供更多的帮助。

探月工程“三步走”

“嫦娥工程”是分阶段实施的“三步走”,三阶段都采用无人自动探测,可用“绕、落、回”来简单概括:

-第一期工程叫“绕” 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围绕月球轨道靠近月面进行探测,包括对月球影像的拍摄,对近月表面情况(成分、月壤厚度等)的探测,以及对月地之间环境的探测等。根据国家航天局对外公布的时间表,这个探测器2007年前后就要发射。

-第二期工程叫“落” 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上,再从这个月球着陆探测器上释放出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上行走探测。如果申报获批,该工程预计在2012年前后进行。

-第三期工程叫“回” 即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但这个着陆器与上一期“落”阶段的月球着陆器不一样,它还带有返回的功能。这个月球着陆器落在月球表面就位探测后,再将从月球上所取的样品放回到返回器上,返回器最终把样品带回地球。“回”的技术水平更高、更复杂,预计在2017年左右进行。

等到这“三步走”走下来,我国接着就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并有可能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甚至还有航天专家预想,我国将在2014年——2033年间实现无人火星探测,2040年——2060年实现载人火星探测。

相关链接

国务院近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确定了中国在未来15年将加快发展包括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在内的16个重大专项,以解决信息、资源、健康等战略领域的重大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上述16个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来源: 新民晚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