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宣布,世界上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已在上海诞生,在上海地区小面积试种的结果表明,杂交旱稻的产量已与目前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水稻产量基本持平。
去年,该中心以罗利军研究员为主的研究团队育出世界上第一份杂交旱稻不育系“沪旱1A”,随后,这个团队立即着手选育优良的杂交旱稻组合,他们将近千个新配出的杂交组合,分别进行15株-100株不等的试种;又从中遴选出近20个优秀的杂交组合,于今年在上海的青浦、嘉定等地进行小面积种植。
最近结果显示,近20个杂交组合中的“旱优2号”、“旱优3号”、“旱优5号”和“旱优8号”4个组合表现优秀:它们在与水稻相比节水50%的情况下,仍能使实际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其中产量最高的“旱优3号”甚至达到504.97公斤,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水稻产量基本相当。
专家估计,中国现有2亿—3亿亩沙丘、盐碱地及南方山区的旱地,如能开发一定的面积种植杂交旱稻,可年增稻谷250亿公斤以上;在近10亿—15亿亩的旱地作物内如能间种或套种一部分杂交旱稻,可年增上百亿公斤稻谷;而传统低产的旱稻及靠“天落水”种植的水稻田,如改种高产杂交旱稻品种,又可年增稻谷约50亿公斤。
由于旱稻对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上述研究已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长期资助。(刘颖)
中新网 2004年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