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奥会首日比赛结束后,美国队以4金2银3铜名列金牌榜首位。然而,美国绝大多数媒体却对自己残奥选手出色表现“视而不见”,电视台、报纸上几乎没有残奥会的新闻。
记者7日观看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有线新闻电视公司(CNN)等主要电视台,未看到有关美国运动员在北京残奥会上摘金夺银的新闻报道。8日上午,记者又翻看了《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大报,竟未找到一条有关残奥会的报道。
在众多报纸当中,记者终于发现《纽约时报》登出一篇有关残奥会的报道,而且还是转载美联社的综合消息。不过,在这篇近800字的消息中,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报道南非游泳名将纳·杜托伊特。好不容易在消息的倒数第四段发现了有关美国选手勇夺4枚金牌并打破纪录的文字,可字数仅有81个。
美国媒体对残奥会的“冷处理”与此前对奥运会的热闹报道大相径庭。自北京残奥会开幕以来,记者观察到,美国媒体对残奥会的态度几乎都是“视而不见”。
正在北京参加残奥会的美国短跑运动员马龙对本国媒体的表现一点不感奇怪。这位曾夺得悉尼残奥会200米金牌的选手强调说:“与其他国家(地区)关注残疾运动员表现相比,市场力量在美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电视台对残奥会的报道几乎等于零。”
一位失去双腿的美国运动员对美奥委会区别对待奥运会和残奥会选手的作法愤愤不平,5年来,这位叫托尼的美术老师一直在同美国奥委会打官司,要求美奥委会同等对待两个奥运会。在地区法院和上述法院败诉后,他现在又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
在美国,获得奥运金牌的选手可从奥委会得到2.5万美元的奖金,而且一般还能从各自单项协会那里得到额外奖金;而获得残奥金牌的选手仅从奥委会得到5千美元。去年一年,美奥委会给奥运会选手共发放了185万美元的奖金,而发给残奥会运动员的奖金却为零。
美国奥委会是公司化运作,每年从政府得到的支助很有限,主要收入为赞助和国际奥委会的奥运会电视转播分红。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为资助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会,去年底美奥委会对外寄发了信函,呼吁美国民众为美国奥运代表团捐款。“因为不是美国政府派出奥运代表团,而是美国百姓”。
现实是,奥运会的金牌和残奥会的金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一枚奥运会金牌不仅能给运动员带来奖金,而且还会给该单项协会吸引来赞助。而残奥会的金牌则没有此效益。因此,资源有限的美国奥委会在两个奥运会上投入也出现“贫富差别”。比如去年,美国残奥会田径队每人的训练费为1000美元到1500美元,比奥运选手少了很多,而且训练所需器材和场地也以奥运选手优先。(记者 梁金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