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8点,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9月6日晚8点,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郭大岳摄
北京2008年残奥会6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国际社会纷纷盛赞北京残奥会开幕式。
俄罗斯电视台新闻频道6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北京2008年残奥会今天在北京开幕,北京残奥会对选手的如此关爱在历届残奥会中还未曾有过。一位名叫巴卡耶夫的残奥会参加者说,残奥会的一切设施都齐全、配套,周围都绿化了。残奥会的参加者们说:“我们和奥运选手没有任何区别。”
委内瑞拉在现场报道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记者在评论中说,北京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两次开幕式,一样的完美,充满感动,体现尊重残疾人、人文第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北京将关爱传递全球。委内瑞拉《宇宙报》认为,毫无疑问,北京又迎来一次体育的节日。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运动员将进行特殊的体育比赛。委内瑞拉国家通讯社指出,虽然委内瑞拉只派27名残奥运动员,委国家电视台仍为转播残奥会做出了巨大努力。从人员配备到技术处理等方面,努力将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全部赛事报道做得尽善尽美,与中国一道为人类的人文事业做出贡献。
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总编辑马克东·巴伯在朋友家通过卫星天线收看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转播。他激动万分地表示:“我很高兴地看到,残疾人的体育盛会残奥会开幕式同北京奥运会一样精彩,五颜六色的焰火照亮了北京的上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让人目不暇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展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
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是生活的强者。”马克东表示:“中国在上届雅典残奥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高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在期待残奥会与不久前结束的奥运会能一样精彩的同时,我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够在此次残奥会上再创佳绩,也希望巴基斯坦的运动健儿能够实现零的突破。”
古巴拉美社6日报道说,6日晚,“鸟巢”又一次开始了节日庆祝。中国国歌、无数绚烂的烟火铭刻了这一历史时刻。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整个开幕式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就像友好的标志,欢乐重新成为盛大聚会的主题。中国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英国广播公司(BBC)辟出专门频道对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进行现场直播。其他新闻媒体也以不同方式播出了有关新闻。BBC直播频道的解说员在看到残奥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时,一个劲儿赞叹开幕式表演“精彩”、“美妙”、“充满诗意”。有媒体消息说,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在风格上与前不久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有很大的不同,但气氛活泼、构思巧妙,长达3个小时的开幕式再次向世人献上了一次精彩的视觉盛宴。
澳大利亚广播电视公司从当地时间6日晚9点55分开始直播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报道说,6日晚“鸟巢”里的残奥会开幕式跟奥运会开幕式同样盛大,同样多姿多彩。当缤纷的烟花点亮夜空,9万名观众挥舞着旗帜,欢呼声如潮。开幕式表演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彰显了残疾人运动员的勇气和精神,鼓舞了整个世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将对北京残奥会直播100小时以上。
德国电视二台实况转播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当中国代表团进场时,解说员介绍说,这对8000多万中国残疾人来说是一个重要时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奥运会举行期间就曾看望正在备战的残疾人运动员。当德国代表团打出“你好,北京”的标语时,解说员说这是对组织者的良好祝愿。电视二台在随后的整点新闻节目中还将残奥会开幕式消息作为头条新闻播出,特别提到四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12岁女孩表演芭蕾舞节目,提到300余名聋人姑娘的优美演出,提到侯斌点燃主火炬时表现出的“能力和勇气”。《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认为,开幕式的演出时而富有生机,时而如梦如幻,总体上创造了非常适合残疾人体育比赛的友好亲切气氛。德国电信公司在全国约100个门市部中设立了等离子和液晶电视屏幕,供顾客观看残奥会开幕式。
西班牙残奥委会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说,北京6日晚以一场激动人心的开幕式欢迎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西班牙体育报《马卡报》报道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感人至深,北京再一次光耀世界。6日晚,“鸟巢”再次披上盛装,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演员献上一场多姿多彩的演出。残奥会开幕式同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样精彩,不同的是,这次运动员们在开幕式演出前入场。这是为了让运动员们也能坐在看台上欣赏表演。报道说,开幕式的演出是一曲歌颂残疾人生命、希望和奋力超越的颂歌,残疾人运动员是光辉的榜样。观众为拼出全力点燃圣火的残疾人运动员鼓掌加油。这象征着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直播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该台将总共播出100个小时的残奥会比赛节目。西班牙残疾人奥委会主席卡瓦列达在残奥会开幕当天表示,我们残疾人盼望的体育盛会开幕了。北京张开臂膀欢迎我们。从抵达北京开始,我们就感受到北京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尊重,大家都非常激动。
(本报记者张光政、张卫中、孟祥麟、王新萍、王如君、李渊、刘华新、张金江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