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灾后见闻
在玉树地震灾区的三天四夜,记者亲历和见证了各界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这次地震救援的艰难和不易。
救援
在地震灾区,记者发现玉树结古镇沿街的商业用房、机关单位、学校等建筑倒塌得并不严重,很多只是外墙开裂成为危房。而街巷里的民房大量倒塌,或者严重损毁,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居民自建房也很多损毁。
据兰州消防救援突击小队队长张文成介绍,当地民居的房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以木为梁,用空心砖砌墙,靠粘度不高的泥巴粘合,且没有夯实的地基。这样结构的房屋,无论是单层或者双层,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
更由于这种结构的房屋没有钢筋混凝土,也没有结实的墙体,人员被埋在这样的废墟中,可以躲避的空间与缝隙非常少,同时大量的粉尘容易引起窒息,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
而且,由于粉碎性倒塌,大型的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只能用较为原始的工具、甚至双手进行挖或刨,也无法确定被埋人员的位置,因而救援难度极大,也降低了被埋者存活的可能性。
交通
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也是玉树县的县政府所在地,全镇有10万余常住人口,却只有两条主干道:胜利路、民主路。虽然私家车的拥有量不低,但除了每年一度的赛马会外,没有经历过堵车。
在结古镇采访的数日里,记者目睹了可能是结古镇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交通拥堵。全国各地的车辆滚滚而来,满载着救援人员、设备和物资,源源不断赶到玉树。而当地居民众多的摩托车在街上随意穿行,行人无序行走,给本来拥堵的街道增添了许多混乱。
一位在当地工作的河南农民工告诉记者,4月19日,他们上午9点坐上开往西宁的大巴,准备离开结古镇时,赶上交通管制,直到夜间9点大巴才开始启动。然而,由于大量的人员车辆滞留与拥堵,第二天凌晨时分,他们还没有离开结古镇城区。
安置
在玉树灾区的救灾现场,记者不时听到部分受灾群众对援助的建议。
来自玉树州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才仁巴吉已经年过花甲,她对记者说,她们家受灾很重,但还未得到救助,一家十几口人靠亲戚朋友接济度日。她理解先救助普通百姓,再救助公职人员的程序安排,但她也希望受灾公职人员能尽快得到救助。
4月18日,玉树州民族职业学校藏文专业的学生措扬告诉记者,因为她爸爸、妈妈、弟弟受伤,只有她一个人能够出来领取救灾物资,但救灾物资的发放地点不固定,错过了发放时间,好几次都没有领到食物和水。因此,她建议救援物资定点有序发放。
另外,灾区学校复课也是困难重重,教学用的帐篷、桌椅、文具、书包、教材紧缺,孩子们的食宿问题、甚至包括遇难教师留下的空缺问题都有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