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1.3万亿元”的研究数据,立时引起社会热议,短时间内各网站评论高达数万条。
养老金收益跑不过CPI
“2009年,中国养老金累计结余1.25万亿,五险累计结余1.93万亿,但中国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不到2%,面对高于收益率的CPI,形成了福利的巨大损失。”郑秉文针对上述数字分析称,过去9年里,CPI平均为2.2%,意味着每年损失几十亿。同时,由于城镇社会平均工资过去10年平均15%的增长率,使得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郑秉文呼吁,尽快出台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办法,以解决收益率跑不过CPI的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表示,中国的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政策,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选择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维护参保人权益。
养老金是否可投资证券市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不宜进入证券市场,如果要进入则一定要控制规模,并长期投资。
郑秉文,这位长期专注社保领域的专家表示,社会如此关注1.3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令他颇觉意外,而他最想表达的,是目前中国养老体制路径选择面临的巨大挑战:引进拉美的个人账户在中国已经证明失灵,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体制走进了死胡同,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整,建立记账式养老保险大账户,才能真正有利于全民的福祉。
空账不一定是坏事
记者:你不久前提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高达1.3万亿元,普通百姓会觉得这个数字很可怕,空账好像就是被侵蚀、被剥夺的感觉。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郑秉文:社会如此关注1.3万亿元空账这个数字,坦白说令我感到意外。事实上,空账对目前的中国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来说,并非一个坏事。我说它不是坏事,并不意味着说它是好事。只是说,如果这笔钱不是空账,而是放在那里,就目前不足2%的投资收益率来说,低于CPI,这是个巨大的福利损失。如果是空账,意味着被挪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至少在这个时候,这笔钱从使用效果来说,是相当于经济增长率的。
记者:但对于个人来说,会担心自己的个人账户出现空账,等老了之后会不会影响养老金的支取?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官员表示,国家会兜底,你认为呢?
郑秉文: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的强制性制度,是公共物品,出现问题国家应出面解决,收不抵支应予以补贴。但是,这不是我们追求的制度目标,十几年来发达国家改革的目的就是想减轻这个财政包袱,我们刚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十几年,在财务上应实现自我平衡,避免重蹈覆辙。
记者:中国从拉美引进了个人账户,为什么他们能成功,而中国现在面临困局?
郑秉文:拉美是开历史先河,把公共养老金制度变成一种私有的方式。智利在现收现付的情况下改成引入账户,马上遇到一个转型成本。以前现收现付一个人工作能养活父母,改革后,一个账户自己养活自己,这样父母谁养活呢?这就出现转型成本。
智利和拉美国家用认购券的方式解决了转型成本。这样转型成本就均摊在各年中。我国将个人账户引入进来,但却没有解决转型成本的问题:没有认购券,没有转移支付,于是形成较大规模的空账。目前,全国个人账户做实仅1300亿元,空账高达1.3万亿元。这是我们不成功的地方。
记者:中国从2000年开始做实账户试点,总体来说进展并不满意。你如何评价这个状况?
郑秉文:从目前来看,应该说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已陷入困境。试点进行了10年,但做实的只有1300亿元。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做实改革试点停滞不前,中央已允许个别省份从做实了的个人账户中取钱来补足统筹部分所缺的资金。这个口子一开,意味着个人账户名存实亡,甚至成为一个山芋,弃之可惜, “实”之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