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娱乐群众
“炒作是一种悖论游戏。谁当真,谁上当;谁较真,谁失败;谁守规矩,谁失节失贞。”――《炒作学》
有网友在讨论“犀利哥”、“Kappa女”、“凤姐”等时发言:“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不然晚上八点档我们还看什么啊?”
罗玉凤则把自己“风行整个网络”的原因归为两点,“第一,我说话确实很雷人;第二,我认为自己会红,所以努力推动。”一方有潜在需求,一方极力迎合,来来去去形成炒作的一套连环。
“开始的电视采访只是省内直播,我就和编导说,把节目传到网上去,有图有真相。当网民对我有兴趣时,能随时搜到具体的视频和信息,传播速度就惊人了。”这是罗玉风努力推动的方式之一。后来江苏卫视《人间》全国直播后,众人看完节目,确实怀着“震撼感”上网搜出了凤姐的相关信息。“互相转帖、热烈讨论、一拍即合,就传播开了。”罗玉凤说道。
段东涛现在影视公司负责宣传,他说炒作一件事就好比抛出去一个球,一定要有人接,再传回来,然后他们再抛出去,来来回回才能热闹。只有推手,没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主动积极配合,是炒不起来的,或被业内称作“炒作失败”。
所以罗玉风一再重复,自己爆红不是谁的背后策划,“是对你有兴趣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尽力传播,是中国绝大多数网友的不断发帖,加上传媒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和传统的宣传不同,“炒作”单方面是不成立的。“我们的生存根本是网民。炒作是一种公关行为,客户、我们、网民,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形,谁也离不开谁。”樊欢套用湖南卫视的自我定位说:“这其实是一个群众娱乐群众的时代。”
再深究下去,种种炒作事件兴起和泛滥的土壤是什么?“是市场经济,是每天涌现出的4亿个泛滥的信息单元,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发达,是人们潜在的低俗的心理需求。”张一一说。资讯发达,新闻铺天盖地,你不炒就出不来,眼球经济下只要出名就好,就有钱。而人心浮躁,大众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东西。
炒作也有“操守”
“炒作是一种客观行为,一种纯技术操作,一种艺术技巧,一种冷静无情,深思熟虑的策划活动。”――《炒作学》
“很奇怪那些所谓的营销公司,推出一个人,炒出一件事后,还把自己抬出来揭秘。他的目的是什么?其他客户以后还敢找他们谈业务吗?太没有保障,太不可靠了。比如伊利公司找公关炒作事件,就算几年后才被抖出去,都会致使它的股价下跌。我们接业务都有职业操守,不犯法,不能通过炒作直接侵害某方利益。一般也会签半年的保密协议,不会透露客户信息。”樊欢认为那些屡屡“踢爆内幕”的人,其实很不专业。
他还一直不愿承认外界赐予的“网络推手”称谓,更对去年央视《经济半小时》的“网络黑社会”定义表示不满,“把白的和黑的一棒子全打死,挺讨厌的。”
樊欢觉得炒作营销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至少丰富了网民的精神生活。“我们收钱造势,是认真的,对客户负责。它是一种新型媒体投放,需要心态平和地看待这些。”乐智公关的Manna说,正统炒作最终都有一个目的――提高客户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当然,还有经济效益。
他们介绍炒作的一般过程是:根据客户需求,结合时下热点,找人发帖或在名人博客圈营销,运用怀念、骂战、征婚、整容、官司、绯闻等手段,吸引网民注意,抓住他们的情绪,开始互动传播、炒作,最后吸引传统媒体参与报道,将影响推至最大。而策划者则根据时间、行业和炒作程度收费,有时还能从被炒作对象的商演、片酬、广告代言中分红。
“一条新闻背后是否有其他目的,只有策划者知道。”樊欢通常一凭经验,二看套路,“死了人的事,没人愿意去炒作。另外像娃哈哈、农夫山泉水质事件,他们会愿意把自己名声炒臭吗?”但有些事情,业内人士也雌雄莫辨,还真说不准。
“你都可以怀疑,或者都不用怀疑。”策划者们说,“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那你炒作的底限在哪里?”记者问张一一。“在我心里。”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