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囧事”:玩不转规则还弄巧成拙
中秋节时,刚上研一的小周收到了很多朋友寄来的月饼。在给父母打电话时,妈妈建议她去导师家“拜访”一下。小周想,导师对自己也很好,过节时送份月饼送点祝福也是应该的。于是便在那些精美的月饼礼盒里挑了两盒分别来自香港和广东的“比较上档次”的,拎到了导师家。
敲门前,小周还有点儿紧张,把设想的祝福语又重新回想了一遍,才抬手敲门。没想到老师一开门,刚才背好的台词全给忘了,小周磕磕巴巴说明来意后,导师的第一句话竟是:“我又不缺你这点东西,不要送过来。”
送礼遭遇“拒收”,小周一下子蒙了,然后脱口而出:“老师,我那儿月饼多的是,吃不完所以给你送了点过来。”这下轮到导师愣了一下,小周也反应过来,暗自叫苦,恨自己说话不经大脑。接下来老师语重心长的话小周基本听不进去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字在飞:礮礮礮礮礮……
这样的事小周不止干过一次。大学时,她和舍友打算去拜访两个老师,就直接拎着两份礼物到了第一个老师家。要告辞了,小周就直接提起要送给另一个老师的礼物起身,直到看见老师略微惊诧的表情,小周才想到,哪有拎来的礼物还有拎走的道理?可是已经拎起来了,放下也不好,拿走也不好,她终于明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句话的贴切性了。
武汉某高校的小刘一直挺看不起那些送礼的同学:“不管怎样,总有点溜须拍马之嫌。”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自己“清高”的代价。本来属于自己的特等奖学金,却给了因为“两条芙蓉王,几瓶茅台”就和辅导员“关系要好”的一个同学;本来可能拿到的保研资格,因为班上一个女生关键时刻突然“发威”,接连发表了好几篇署在某老师名字后的论文,就生生被挤出了保研的舞台……
愤怒之后,慢慢地,小刘开始有点“妥协”了。考上研究生之后,经过几番思忖,小刘决定跟导师“意思意思”。可是碍于尚存一息的“清高”,小刘实在不好意思当面送,“唉!真是比塞情书还难!”想来想去,他把几张购物卡塞进了要给导师看的论文里,送了过去。可是过了半天,导师居然给他打电话,坚决地把购物卡给退了回来,小刘觉得礮极了,灰溜溜地把卡拿了回来。
礼没送出去,小刘彻底茫然了:什么时候该送又什么时候不该送?是送的时机不对还是选的东西不对?是仗着自己还是学生就继续单纯下去,还是要费更多的心思去适应这些“社会潜规则”?
小刘找到一哥们儿倾诉,哥们儿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来了句:
“朋友,这就是江湖。” 实习生王妍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