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救人者和被救者的父母在交流这件事的时候,是用的一种很深沉的感情,用一种很简单的话语,但是整个的社会,整个的媒体,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我们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好兄弟,一路走好,你是我们广电班的骄傲。
好兄弟,你走好,真的为你感到自豪。
这是为救落水少年而遇难的大学生何东旭的日志空间。事件发生几天来,东旭的同学和朋友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祝福和哀思,更多的人们则对这十多名大学生,特别是在救人过程中,英勇献身的三人,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不过,近日随着事件的报道,公众和舆论中,渐渐也开始出现基于所谓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掀起的关于生命价值的再次探究和讨论。
在公众和媒体的各种讨论声中我们发现,很多人把这次的事件中遇难的三名大学生和另外一个名字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张华,同样的青春年少,同样是舍己救人。
上世纪80年代,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的淘粪老农魏德志,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和老农一起跌进粪水中献出了生命。张华的行为究竟值不值得,也曾引发激烈的大辩论,后来张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如今,人们又用张华的名字在称赞着这三名见义勇为的大学生。
陈及时,19岁,何东旭,19岁,方招,19岁,今天,在不少网友的评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年龄也成为了他们表达观点的一条路径。
今天,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见义勇为而离我们而去,怀着对每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和敬畏,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该关心和关注的呢?
主持人:
刚才在短片里面反复提及一个,他们的年龄都是90年代出生的,你对90后的定义怎么看?
白岩松:
其实我非常反感在这件事情大家是这样的一种探讨,我觉得这里隐藏着一种对90后的这种所谓的潜在的批评和不满意,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扬,原来90后也还可以,背后藏着的是不可以。我想反问,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种人为的代际之间的批评或者怎么样,说80后是自我的一代,90后是脑残的一代。是不是50后、60后,包括我在内就很好呢?50后、60后也有很多的贪官污吏在监狱里,甚至被毙掉了。70后也包括在内,50后、60后、70后的也有很多做了很棒事情的人。80后同样如此,既有前几天越狱的是80后的,也同样有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80后站出来的,奥运会的时候有很多的志愿者都是80后的,90后刚刚走上这个舞台,我们也看到了,现在救人的90后的孩子,将来也会有犯罪的90后。每一代人加减乘除完其实是一样的,既有他的优点,又有他的缺点,我真的希望所谓什么什么后可以到此休止了,这件事情跟什么后没有关系。
主持人:
刚才咱们说的是一个代际的划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救人的时候要不要理智,因为为什么引发这个话题,就是这三个搭上性命的大学生,他们是不会游泳的。
白岩松:
其实这件事情有两个大家所谓的争议的点,一个是值不值的问题,一个是要不要理性量力而为的问题。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值不值,我觉得在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了80年代张华那次大讨论,在1982年的时候,张华一个大学生,第四军医大的,救了化粪池里的一个69岁的农民。当时有两个焦点,第一个是年轻人救一个老年人值不值,因为你的未来还长着呢;第二个,大学生救一个淘粪的老农值不值。恰恰是这样一场争论,使80年代初的中国人开始明白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不能拿这些外在的东西去衡量值不值的,最后的结果是张华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大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
从1982年到现在,为什么事隔了27年我们要重新讨论一遍,为什么三个大学生救两个学生的牺牲就不值呢,救两个孩子就不值呢,这一切东西能去划等号吗?今天我也看到了一个评论,跟我想的也非常一致,《拯救大兵瑞恩》,为了救一个大兵瑞恩会牺牲多少,是不是为了救一个人会牺牲这么多人就不救。
主持人:
会不会我们都看过这个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在确保我有能力去救他的情况下我去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