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散了”……以往羞于启齿的“离婚”一词让“80后”年轻人说出来显得自然平常,在婚姻登记员和法官眼中,年轻人盲目结婚导致轻率离婚的情况屡见不鲜,“速婚”、“闪婚”、“闪离”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的人看得瞠目结舌。
根据婚姻登记部门的统计,去年全北京有24952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婚姻关系维持不到3年;三分之一在结婚5年内离婚;结婚不到1年就离婚的有970对,有52对离婚的夫妻结婚还不到1个月。
在“百年一遇的吉利日”——2006年6月6日结婚的,也已经有11对离婚,其中最短的婚姻关系只维持了23天。这些夫妻中,有的认识了一个多月就登记结婚。而在这些“闪婚”“闪离”的离婚夫妻中,“80后”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周末夫妻”、消费AA制、合则聚不合则散等婚姻理念颇受“80后”的认可和追捧;然而,“80后”独生子女成为离婚高发人群,给家庭、给自己、给孩子都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这已成为婚姻管理部门、婚姻家庭专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
经济依赖、家务低能
诱发离婚
1984年出生的筱竹前年大学毕业没多久就与同学志强结婚了。他们的很多同学中女生畏惧高龄难嫁,男生希望“后方稳定”,也纷纷选择了短平快的结婚方式。婚后两人尽管在单位都能独当一面,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还是渐渐显现出来。志强从小花钱大手大脚惯了,一个月的工资半个月花完,之后便心安理得接受老爸接济;筱竹则是收拾屋子、做饭等家务样样“拿不起来”。
与此同时,都是独子的两人过强的个性不时发生冲撞,换新手机必须两人一人一个,MP3、数码相机甚至电脑要置办就得是一人一台,即便如此,因生活琐事引发的争吵还是越来越频繁,终于有一次,在筱竹无意中删除了志强的一封重要邮件后,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互不相让的两人在结婚一周年时领回了离婚证。
筱竹和志强的婚姻状况在“80后”中颇具代表性,经济不独立、“家务低能”是“80后”婚姻生活中的“软肋”,加之缺乏宽容、理解的个性往往容易成为轻言离婚的导火索。有调查显示,在已成婚的“独生代”家庭中,有30%聘用计时工来做家务,20%由父母定期为其整理房间,80%的家庭长期在双方父母家里“蹭饭”,30%的夫妇自己的脏衣服要拿到父母家里洗。
婚管部门
结婚就盲目离婚更草率
“两个人登记时可能对婚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不清楚,甚至根本就不愿担负这种责任,只注重婚姻中个人的感受。”说起“80后”离婚高发现象,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李紫薇表示出自己的担忧。她告诉记者,去年的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她在区里的婚姻登记处遇到两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男女来办理登记手续,当问及二人的结婚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路过这里看到很多人在办手续,一打听才知道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也认识一个多月了,反正早晚也得登记,索性赶今天办完得了。”“很多年轻人婚前缺乏深入了解,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就草率结婚,结婚后感情基础不牢靠,而都市生活节奏快,人心容易浮躁,发生矛盾后不懂得自我调适和双方谅解,缺乏社会责任感,就容易草率离婚。”李紫薇说。
婚姻家庭专家
婚姻稳定应多些宽容忍让
针对“80后”独生代离婚高发的现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王震宇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剖析了其中原因:“‘80后’这一代人是在社会转型期长大的,各方面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改变了固守终身婚姻的观念,不认为婚姻是终身大事,更不恪守从一而终的观念。”
王震宇指出,独生子女被父母从小过分溺爱,往往比较任性,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总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在婚姻生活中忍让性、宽容度都不够,导致了他们的婚姻稳定性下降。同时,这一代人对婚姻感情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对平淡生活不愿意“凑合”,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也就越来越多了。
解决之道
婚姻家庭咨询师拯救婚姻
“缺少婚前教育应是‘80后’离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新人都表示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婚前培训和教育。“目前离婚率仍处上升趋势,应把婚前教育列为步入婚姻殿堂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程序,也可作为降低‘80后’、‘90后’离婚率的尝试。”王震宇说。记者了解到,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已于去年年底启动了“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婚姻家庭的基本理论、现代婚姻关系、国内外婚姻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两性心理学、婚姻家庭伦理、性科学等8门课。本市近期将开始第二期的培训工作。另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已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递交了“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鉴定申请报告,一旦通过批准,婚姻家庭咨询师将会和会计师等职业一样成为一个合法职业,并由劳动部统一组织考试和颁发证件。婚姻家庭咨询师今后的工作将包括婚前教育、婚姻困惑指导、“死亡”婚姻的法律援助等。(杜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