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06年查处违规信息服务企业680家 用户投诉降27%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0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信息产业部通报2006年信息服务收费

治理专项活动情况

目前,我国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经营的企业已超过20000家。随着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电信企业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捷和多样化的服务,不断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短信价格欺诈、强行扣费等恶意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引起了信息产业部高度重视。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护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开展了治理信息服务收费行为的专项活动。

经过治理,信息服务企业自律意识日渐增强,强行订制、强行扣费等恶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大幅度减少,市场消费环境日趋好转,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专项治理活动取得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规定。按照“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信部清[2006]574号),规定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具体举措,尤其是要求企业全面执行包月类、订阅类短信服务的“二次确认”。同时,进一步督促基础电信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技术手段,力争从源头上杜绝信息服务收费的违规行为。

二、严厉查处了一批违规信息服务企业。2006年,在电信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国专项检查工作。各级电信监管部门共查处违规信息服务企业680家,对其分别作出了通报批评、责令整改、行政罚款和停业整顿的处罚;各基础电信企业共处理违约信息服务企业973家,对其分别作出了停止收费、关闭业务、终止合作等处理。

三、用户投诉明显下降。专项活动期间,用户投诉呈稳步下降趋势,2006年12月份我部受理的用户申诉比专项活动开展之初(6月份)下降了27%。另外,各地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基础电信企业也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用户投诉下降幅度也较为明显,其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的下降幅度均超过60%。

四、明码标价行为明显规范。根据专项活动的统一部署,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出台了《移动信息服务企业业务宣传明码标价指导规范》,各级电信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的明码标价行为明显改善,众多娱乐、互动性节目在宣传业务使用方式的同时,基本都明示了信息费,并注明“不含通信费或通信费另收”,用户消费更加清楚、明白。

虽然专项活动治理效果初见成效,但目前信息服务收费问题仍是用户投诉的主要问题,一些新的违规行为还在不断出现,特别是通过群发诱骗短信,如乔装成朋友问候或发布虚假中奖信息,诱骗用户使用并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信息服务收费治理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信息产业部已充分认识到此项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2007年,信息产业部将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服务收费行为的监管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不定期业务拨测制度;二是及时发布电信服务消费提醒;三是定期通报违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四是严惩各类恶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规企业。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中国提出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已超4万亿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解读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