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聋哑人被人带出打工流落河南8年
有知情者请与本报联系谁能为他指清回家路?
本报《望城多名青年神秘失踪》的报道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河南省平顶山晚报记者在网上看到该报道后,今天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在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乡庙庄村,发现一名聋哑人与本报报道中的失踪人员经历相似。
至今,这名聋哑人已经被村里的几位好心人收留8年了,8年来,他总是重复地写着“湖南”、“毛元”。王志告诉记者,近年来,哑巴在胡写乱画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写着“湖南”、“毛元”。村民推测湖南可能是他的家乡,毛元应该是他的名字。为了帮这个聋哑人回家,好心的村民数次外出,足迹遍布多个省市,100多个乡(镇),行程数千公里,花费近万元。希望知道这名聋哑人情况的人能与本报联系,联系电话:0731-4329491。
流浪河南遇好心人
这名聋哑人是8年前流落到鲁山县瓦屋乡庙庄村的,个头不高,瘦长脸,尖下巴,右眼比左眼小,有点轻微残疾,左脸距嘴角不远处,有一颗醒目的黑痣。1998年10月8日,该村村民陈更新在整修山下的公路时,在工地的厨房门前发现这名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好心的陈更新把他领到厨房吃了饭,可他吃完饭却不走了,抡起工具就干起活来。大山里少有外人来,村民们纷纷围了过来,正在地里做农活的王志也来了,他见这个聋哑人可怜,决定把他收留下来。
从此以后,这个聋哑人就开始和王志一家人在同一口锅里吃饭,并且一直相处很好。平时,邻居家谁有个大事小事的,哑巴总是随喊随到,不论轻活重活,从不偷懒,他完完全全成了庙庄村的一员。
被人带出来打工
异乡的生活再好,终究挡不住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哑巴有时会突然急躁起来,大发脾气,乡亲们知道,这是哑巴想家了。可他的家究竟在哪里?因为他不会说,不会写,也不认识地图,谁也搞不清他家的地址。
善良朴实的村民能够体会到哑巴的思乡之痛,王志和陈更新下决心帮他找家。1999年,两人凑足了2000元钱,带着哑巴到了栾川和嵩县。在那里,他们一个乡一个乡地查找,逢人就问,见人就说,还把哑巴的照片复印几百张,到处散发,希望能得到一点线索。
2003年的一天,王志借来一辆摩托车,带着哑巴赶了50多公里山路,来到产煤大镇梁洼镇和石龙区的矿区,一个矿一个矿地询问。第二天,他们又顺山路行驶七八十公里,一直找到四棵树乡,后来直奔南召县,几乎跑遍了南召的所有乡镇农村,还是没有进展。 时间长了,王志揣摩到哑巴独特的表达方式,渐渐明白了他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家里有老母亲、妻子、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被人带出来打工那天,母亲把他送上了汽车,然后他和9名老乡坐了一天的火车,天黑时来到了一座煤矿。他的家乡有山有水,山上有成片的竹林,还有茶叶,地是水田,种的是水稻,犁田用木犁……
村民从哑巴断断续续的“叙述”中,猜测出他的家可能在南方。
家在哪里仍然是谜
知道这些情况后,王志的邻居陈怀民坐不住了,2004年,已经77岁高龄的陈怀民卖掉了家里的几头猪,又向人借了500元钱,毅然决定带哑巴找家。当时已经进入冬季,天寒地冻。陈怀民准备了一床棉被,卷进编织袋里扛着,又让老伴蒸了一锅馒头做干粮,带领哑巴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从襄樊到十堰,再辗转到陕西安康的几个山区县,连续11天马不停蹄,他们走访了无数个乡镇民政部门。
但8年过去了,哑巴的家在哪里,仍然是个谜。(记者 王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