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七旬老人自建小学7年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6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老人王慧英和孩子们的合影

老人只想教书育人,可7年了,自己的“学校”至今仍没“名分”

夕阳西下,72岁高龄的王慧英老人送走了最后一个学生,缓缓关上了学校大门。王慧英和她创办的创新小学,经过7年的风雨飘摇,在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靠着简陋的硬件设施和几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教师,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了现在。“我不知道学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我只认准一个理,只要我的学校里还有一个学生,我就要把学校继续办下去。”王慧英说。正因为如此,如今的王慧英守着95个学生,不断地到县里求助,希望县教育局能给她的创新小学一个正式的“名分”。

这条路,她一走便是7年。

王慧英和她的创新小学

元江县澧江镇凤凰社区金银新村位于元江县城郊区,由于和县城紧密相连,因此金银新村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子聚居着不少从外地到县城打工的流动人口。

1999年6月29日,金银新村从供销社退休的老人王慧英利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在村里创办了专门接受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创新小学”。这所小学聚集着来自四川、安徽和云南昭通、思茅等地的学生,家长们送孩子进希望小学的原因和选择在城边租房的原因一样——收费便宜。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王慧英甚至让孩子们免费入学,王慧英说:“我办学校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即使孩子家里再穷,我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据随行的凤凰社区居委会领导介绍,创新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均有学生就读,目前拥有学生95名,生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外来民工子女。

在王慧英的努力下,靠着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的支撑,创新小学一路跌跌撞撞走来,如今已近7年。2005年年底,王慧英和她的创新小学第一次见诸于当地媒体的报端,关于王慧英的事迹从角落里走向公众,迅速传遍了整个元江县。然而,一旦面对公众,王慧英和她的创新小学便注定成为民众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甚而成为元江县相关领导层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时过半年,由王慧英引发的这股风波仍然未平,王慧英的举动究竟是为了挣钱盈利?还是确确实实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够上学的机会?创新小学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随着争论的深入,创新小学的未来也日渐清晰,王慧英本人的情感和对教育的认知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庭院深处朗朗读书声

元江县盛产芒果,走在金银新村弯弯曲曲的路上,来不及欣赏树上丰硕的果实,我们便匆匆找到了这所早已耳闻的创新小学。毕竟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关于王慧英和创新小学的争议已太多太多,竟使我们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其人其校。

所谓学校,其实是王慧英老人自己的一栋两层楼的破旧民房。一棵高近10米的芒果树占据了半个庭院,炙热的烈日被它遮挡,树阴下,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朗朗读书。此时正值孩子们上课的时间,身着哈尼族服装的王慧英老人领着我们参观了她的“学校”:一楼有两间狭小的房间,一个厅堂,一个堆放杂物的只有两面墙壁的仓库,这便是“学校”里唯一的4间“教室”,可想而知,低年级的学生只能混合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由于“教室”有限,老师们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时,往往是既要照顾低年级的学生,又不能使高年级的学生课程落下,这样一节课下来,两个年级的学生各分配了一半的时间。

在一楼用于当“教室”的仓库旁边,是王慧英用于养猪的猪圈,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王慧英饲养的几头猪也不时发出几声呼噜声,惹得孩子们一阵狂笑:“猪也开始上课了。”孩子们不着边际的玩笑也常常将上课的老师逗弄得忍俊不禁。

二楼是王慧英的宿舍、厨房、堆放杂物的房间,厨房里拴着3条狗,生人的到来显然使它们异常警觉,一连串的狂叫声瞬间打破了孩子们的读书声。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简陋而繁杂的庭院里,95个孩子却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黑板,朗读着课文,实现并追逐着着他们的求学梦想。

4个老师和他们的95个学生

创新小学教师范国英拉响了下课的铃声,和正规学校的孩子一样,听到铃声的学生们飞快地散落在这个并不大的院子里,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嬉笑打闹。没有操场,没有滑梯,孩子们却依然玩得欢乐。“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感到很幸福,却也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我怕自己教不好孩子们。”范老师说。

范老师是创新小学4名老师中最早被王慧英老人请来任教的。另外3名老师分别是去年高中毕业的杨杰、退休教师李老师以及唐静霞老师。4名老师每个月统一领取300元的工资,分别任教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不同课程。李老师告诉我们,自己到创新小学任教,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在王慧英老人的再三劝说下,觉得这些孩子挺可怜的,于是便答应来到学校教书。“现在学校条件很差,没有统一的课桌椅,没有学生活动的操场,做早操只能到外面的公路上,学校甚至连一套完整的课间操都没有。”李老师说。谈起学校今后的出路,老师们均表示不太乐观,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我们就会全力以赴”。

课间,孩子们纷纷围到了我们身边。许多男孩子光着身子,打着赤脚,全身仅穿一条短裤,不断地在地上摸爬滚打,身上沾满了淤泥和灰尘,全身因长年不洗澡而散发出种种怪味。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王慧英不仅是一位处处在生活上照顾他们的慈祥的奶奶,更是一位随时随刻叮嘱他们好好学习的严厉的奶奶。和城里学校的学生相比,创新小学的学生们显得更野,他们没有任何玩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足球,盯着记者的手提电脑说这是会装人的盒子。然而,他们却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热爱读书,读书的渴望激励他们每天天没亮就独自一人步行几公里到学校来上课。于是,在这4名老师和95名学生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情连接:孩子们相信老师会带给他们一种全新的生活,而老师们则在倾囊相授的同时,心里也在隐隐作痛——孩子们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

创新小学7年曲折路

随着当地媒体对创新小学的报道,元江县各界均对创新小学提出了争议。对于在民间流传已久的相互碰撞的观点,王慧英老人也有自己的想法。自从创新小学创办之日起,她便整天忙着到县城奔走求助,希望能够给学校一个正式的名分。然而,由于硬件设施简陋,又没有合格的师资力量,因此一直未获相关部门的审批。7年以来,学校办办停停,老师来来走走。这期间,王慧英老人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人,因此曾断断续续地收到过一些捐款。然而,这些捐款却如杯水车薪,并不足以改善学校的情况。

王慧英说,由于儿子和老伴都不支持自己办学,因此这些年来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并不好,而老人自己也知道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说保险,由于创新小学并不具备办学资格,因此学生无法购买保险,一旦发生意外,将使学生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绝境。另一个是学生毕业以后的入学问题,王慧英告诉记者,从创新小学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正式的“名分”,因此很难升入中学继续上学。

在经过7年的奔波之后,王慧英渐渐明白了一些办学的道理,知道自己所创办的学校并不是孩子们的一个好归宿,于是她常常极力劝说学生家长将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学校读书。对于创新小学的将来,王慧英始终认准了一个理:只要学校里还有一个学生,她就要把学校办下去。“有总比没有好。”王慧英说。

办学之路

凌晨5点,王慧英便早早起床,开始了她一天的忙碌生活。凭着自己认识不多的汉字,王惠英捧起来书本晨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便打开字典查找。一个小时的晨读后,王惠英开始煮猪食,然后打开“校门”迎接她的第一个学生的到来……就这样一直忙碌到夕阳西下,直到送走最后一个学生,王惠英关上“校门”,独自享受空旷的孤寂,静静入睡,等待第二天孩子们的到来。正是这样一个老人和她所创办的学校,在元江县却饱受争议,并无多少文化的老人在这些争议中苦苦挣扎,并极力探求一个能够让自己信服的办学之路。

两种观点

据元江县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介绍,创新小学的前身是一所幼儿园,1999年升级为小学,却并未经过任何部门的批准,严格来说属于非法办学。学校最先仅有几名学生,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名。随着当地媒体对创新小学的报道,元江县各界均对创新小学提出了争议。

持肯定观点的一方认为:王慧英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她目前每月可领取1500多元的退休工资,四个儿子均是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稳定的收入,老伴也有自己的退休工资,生活上根本不成问题,在当地甚至有些富裕,因此她办学并不是为了创收。“况且,对于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王慧英甚至还给予了免收学费的照顾。”这足以说明王慧英确确实实是为了让这些外来务工者的子女能够有一个读书的机会。

而对王慧英办学持否定观点的人则认为:王慧英作为一个并无多少文化的老人,仅靠一点退休工资并没有办学能力,几个老师也并不具备教学资格。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学习,不仅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甚至会害了孩子本身。而且王慧英的收费明显比以前翻了一番,达到每学期500多元。王慧英所要支付的所有开支,仅仅是4位老师每个月的工资,除此之外课桌椅等硬件设施都很简陋,而且多年未更换,根本不需多少投资,那么学生交的这些学费究竟用在哪了?是学校的硬件投资?还是用于聘请水平更高的老师?

期待中的澧江四小

对于王慧英老人的办学事迹,元江县教育局的白继光书记首先给予了精神上的肯定,他表示老人办学的初衷是出于好心,但由于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出发,老人都不具备办学条件,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谈到创新小学的将来时,白书记表示,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其中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相同的入学待遇。而元江县也针对这些政策实施了很多措施,在元江县十一五规划里面明确提出的澧江镇四小工程,就是主要针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而实施的措施之一。

同时,白书记也指出,尽管王慧英办学的初衷是好的,但只要创新小学存在一天,就不能排除一些家长为了贪图学费便宜而把孩子送到创新小学,因此下一步的工作便是对王慧英老人进行劝说,使其明白教育并不仅仅是摆几张课桌那么简单。(本报记者 李冬/文 胡辉/图)

来源: 生活新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