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探访三峡移民新生活:幸福生活到来就像一场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5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社三峡工地五月二十一日电 题:探访三峡移民新生活

个子不高,小平头,留着汉字隶书“一”字般的浓黑胡须,见到崔邦俊先生时,他正坐在自家门前遮阳棚下,悠闲地“叼”着一支香烟。在他眼前,正是风景秀美的长江三峡“高峡平湖”。不时,江面豪华游船打他眼皮底下悠悠划过……

记者驱车来到三峡库区秭归县茅坪港附近采访。大红灯笼高高挂处的银杏沱村,就是崔邦俊的新家。过去,他家就在库区长江边上。由于三峡工程最终将蓄水一百七十五米,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安排,一九九七年,他从江边移民到了现在地势较高、交通便捷的银杏沱村,并利用自家房子开了间精致的小饭馆。

“移民搬迁后,我家的生活状况完全变样了。”寡言的崔邦俊掩不住喜悦,“如今全家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

崔邦俊说,三峡大坝即将建成,来库区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加之秭归茅坪港附近人流量大,他的小饭馆生意一直十分红火,平均每月可获纯利润四五千元人民币。而一九九七年以前,他通过做瓦工、木工活,一年到头也赚不了五六千元。饭馆生意火起来后,崔邦俊这个月还专门请了员工,自己当起了真正的小老板。

银杏沱村是三峡库区一个普通的移民新村。据介绍,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至二000年,该村陆续从三峡水库一百七十五米蓄水线以下搬迁到现在的村址。该村现有农户八百八十六户、二千五百七十四人,以种植柑橘、茶叶为主,全村人均收入从一九九七年的一千八百元增加到二00五年的二千八百八十元,全村总产值也比过去翻了三番。

据中国官方统计,三峡工程建成后淹没涉及湖北、重庆二十个县市区的二百七十七个乡镇、十一座县城,淹没陆地面积约六百三十二平方公里,淹没耕地三十八点九五万亩。从一九八五年开始,中国政府即着手三峡工程移民,一九九三年随三峡枢纽工程开工而全面展开。截至今年三月底,累计安置移民一百一十二点七八万人,建设各类房屋四千二百四十五万平方米,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一千五百三十四家。

为改变原来库区民众生产生活落后状况,中国政府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变生活救济为扶持生产,逐步增强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库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据统计,三峡库区二00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一九九二年的一百五十二点四六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三十一点七二亿元,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七点四。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七千六百三十五元,增加了七倍,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七点三。

为安置好移民,中国政府还对三峡移民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对破产、关闭企业实行核销银行呆坏帐,妥善安置职工生活、生产;耕地占用税也先征后返还,用于农村移民安置。二00四年至二00九年,将从三峡基金中每年提取五亿元人民币,建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三峡电站发电后,还将从电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三峡库区进行后期扶持,再加上电站税后留成、农田水利专项基金、退耕还林和扶贫开发基金等。

崔邦俊告诉记者,从过去勉强养家糊口到现在轻松当个小老板,幸福生活的到来就像一场梦。这个梦和十三亿中国人的三峡长梦一起实现了。(中新社记者 艾启平 全安华 王士斌)

来源: 中新社

相关文章:
113万三峡移民告别故土换来"照亮半个中国"电力
三峡重庆库区今秋启动四期移民年内搬迁8万人
中央将对三峡移民工作进行20年经济扶持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