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年来,卫生领域还很少有哪个事物像“平价医院”那样迅速牵动了亿万百姓的心,成为2006年前几个月见诸媒体频率最“火”、点击率最高也最众说纷纭的事物之一。
人们关注“平价医院”的进退得失、一举一动,是昙花一现、悄然自灭,还是“星火燎原”,最终成为解决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尝试和突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两家“平价医院”试行一个月后,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百姓:有欣喜也有担忧
低收入者是“平价医院”最直接的受益者和最坚决的支持者。不过,他们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平价医院”能否长久,二是担心医生水平,“真有点大病会不会耽误”。
记者感受到,最欣喜和得实惠的是最基层的百姓和一些特困群体。
“沈阳市和平区惠民医院”是一家综合医院。大厅上方,滚动播放着各种检查费和药品价格表,挂号窗口排着长队,候诊大厅和诊室人流如织,一改过去小医院门庭冷清的景象。这里的各项检查一律半价,药品一律降价10%,住院床位费四人间仅为10元,拔牙的处置费2元。院长孙焕告诉记者,在这里就诊的患者平均每位医药费仅为36元。以前每天门诊量仅150人左右,推出“平价医院”当天剧增到533人,第二天更达654人,开业一个月,门诊患者达12000人,比过去增加了近3倍。这些患者,97%是得病多年、不敢看病、不敢检查的本地患者和外地打工人员。
另一家专科医院和平区妇婴医院改为“平价医院”以后,门诊量增加了37% 。一个分娩正常产妇在大医院要6000多元,在这里只要900元。据统计,他们救治的患者60%多是来自19个省的外来打工人员。
记者采访所到之处,听到看到的都是就诊患者毫无保留的肯定和赞扬。无疑,多年来被“看病贵、看病难”吓怕了的最底层的百姓是“平价医院”最直接的受益者和最坚决的支持者。
同时,他们也明确地表示了两个担心:一是担心能不能长久,会不会“好一阵儿又过去了”;二是担心“真有点大病会不会耽误”。
担心是有道理的。客观地说,关于平价医院,由于上得急,走得快,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如何建立指标和管理体系,如何获取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建立自身的良性循环机制等还有很大的模糊性,必须加大研究和探索建立新的关于“平价医院”的理念和运转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政府:财力与政绩观的考验
一些地方政府态度不积极,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该地区财力不足,二是政绩观导向所致。把资金投到城建和项目上易出“政绩”,投到“平价医院”上则“把肉埋在碗里”。
记者详细分析了和平区“平价医院”一个月运行的效益状况,结论是,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政府要坚持投入和要很大的投入才能保障“平价医院”的正常运转,这样,“平价医院”将使各级政府面临着财力与政绩观的双重考验。
和平区惠民医院一个月效益状况是:去掉耗材、成本和设备折旧,有的检查项目已经微利,有的甚至连成本也不够;药品一律让利10%,仅剩了3%—5%的利润空间,如达不到300人门诊量,再加上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等不可预见因素,每年至少要亏损120多万元。
和平区妇婴医院在启动惠民及外来贫困人口救助后,收费标准低于盈亏平衡点40%左右,检测仪器使用频率迅速攀高,折旧期提前亟须更换。一个月下来,门诊患者增加589人次,全年要让利120多万元。
和平区现在对“平价医院”的资金支持,原则上采取的是给患者多少由区财政补多少的办法。对此,和平区委书记黄凯说,作为一级政府,我们有责任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今后区财政将为全区“平价医院”兜底。不管财政多难,我们都要把“平价医院”坚决地办下去,让老百姓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但据观察,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平价医院”不冷不热,态度含糊。除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索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一些地方经济落后、财力不足,二是政绩观的导向所致。
在“平价医院”的实际操作中确可能出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平价医院”的条件越好一些,对“平价医院”的需求却相对弱一些。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百姓对“平价医院”渴望度和需求度越高,政府建设“平价医院”的困难却越多。这确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政府如何建立具体的、长期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分级投入?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如何保证政府投入?这一切都将对“平价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政绩观和对百姓的立场、感情和态度问题。把资金投入到城建和项目上更容易看出“政绩”,而投入到“平价医院”上则“把肉埋在碗里”,不显山不露水,看不出显性“政绩”。各级政府部门有责任起到坚决的支持和主导作用,百姓的生存健康和“形象、政绩”,孰轻孰重?任何所谓经济落后、财政紧张的地方,只要你真正地亲民恤民了,对财力的投入就会有一个重新的排序。
业内:反应有“热”有“冷”
对待“平价医院”,小医院“热”,大医院“冷”。目前迫切需要还原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平价医院”代表着医院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但需探索政策和体制保证。
“平价医院”的出现使沈城医疗机构多年沉寂的深水荡起了涟漪,但热热冷冷,反差很大。
“热”的是一些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这些医院的人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多数早已处于苦苦挣扎的生存困境。“平价医院”使他们看到了出路和“生机”,纷纷推出“就诊一号通”、减免费用等措施,在低价、优质、惠民上做文章。
耐人寻味的是,沈城大医院对此有些冷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大盛京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等,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日门诊量都在四五千人左右,床位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有时床位利用率竟高达110%。
这些医院的一些业内人士对“平价医院”均持谨慎的保留态度,多数不加评论。而且,这种对“平价医院”的谨慎的保留态度,也反映到政府的一些卫生管理部门,沈阳市卫生局就以“刚开始运转,还得看看”为理由,两次拒绝了记者关于“平价医院”问题的研究和采访。
一位大医院的业务院长实话实说,他每天一上班就是打开微机,盯着荧屏看跳动上升的钱款进账,哪个科室钱款进账速度僵滞,马上电话查明情况,发出指令。在这里,医院的公益事业和救死扶伤的天职被异化了。我国目前的国情迫切需要还原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平价医院”代表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但需有关政策体制保证。(作者:郑有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