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日。40年光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世界屋脊从最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一步跨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百万翻身农奴过上了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中,西藏这颗世界屋脊上的“明珠”,正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编发了这组报道,并深情地向勤劳勇敢的西藏同胞道一声:“生日快乐!”
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举行,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西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始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从此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社会制度大跨越:从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到国家的主人
20世纪上半叶,西藏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西藏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即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农奴和奴隶人身,而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土地,没有牲畜,没有人身自由,成为供三大领主役使的“会说话的牲畜”。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959年实行的民主改革,没收和赎买了农奴主所占有的耕地,昔日的农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拥有了自主生存的权利。许多人激动得睡不着觉,有的农民甚至高兴地和牲畜睡在一起,或者睡在分到的地里。堆龙德庆县乃穷村农民平措回忆说:“民主改革我们一家分得了7亩地、两头牛、一匹马和两间房子,我们高兴得希望天能黑得晚一些,好多看看自己分得的东西。”
西藏农奴不仅在经济上翻身,政治上也成为国家的主人。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乡一级基层普选。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西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时代的开始。40年来,西藏人民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选举全国和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通过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目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为全区干部的主体。自治区成立以来,7任(含现任在内)自治区主席均为藏族公民。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77.97%。
生产力大跨越:从“一根火柴都不能制造”到现代工业体系形成
自治区成立以前,西藏的生产力极其低下。1950年,西藏只有一座简陋的造币厂和一座125马力断断续续发电的小水电站,整个西藏只有120名工人。民族传统手工艺依靠的是手工作坊,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连一根火柴、一枚螺丝钉都不能制造。
1959年,民主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的翻身农奴,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为西藏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4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把发展农牧业经济放在首位,使西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4年同1965年相比,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64亿元增长到62.74亿元,粮食总产量由29.07万吨增长到96万吨,牲畜存栏数由1701万头(只、匹)增加到2509万头(只、匹)。
40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西藏建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点多面广的新型能源体系。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了“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现代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交通运输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彻底改变了旧西藏一条公路都没有的历史。青藏铁路今年将全线铺通,明年进行试运行,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也即将结束。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新兴产业正在迅猛发展。
中央政府关心、全国各地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使西藏经济实现了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1999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61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1.54亿元。2001年至今,已连续4年实现12%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评价说:“40年来,西藏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西藏进入了和平解放以来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人民生活水平大跨越:从一贫如洗到步入小康阶段
“因时事浑浊,民不堪命,这里有的宗内仅有七八户还有糌粑,其余以食园根为生,乞丐成群,景象凄凉……”,这是50年前阿沛·阿旺晋美眼里的藏东昌都景象。封建农奴制下的广大农奴一无所有,“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是自己的脚印”。
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西藏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04,全区人均GDP达到7779元,是1965年的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861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0.11平方米和21平方米。
达孜县邦堆乡多布吉家的变化,是西藏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过去,多布吉家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100公斤,勉强够吃半年,根本不敢奢望能吃肉、喝青稞酒和酥油茶。现在的多布吉一家老少10口人,每年收获粮食近15000公斤,年现金收入超过万元,不仅每天有肉吃,有酥油茶喝,而且还买了拖拉机、脱粒机、彩电、收录机等,移动电话、电脑也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万元户如今在西藏已是屡见不鲜。在藏东林芝,一批以“汽车村”、“电话村”、“电视村”为代表的富裕村快速崛起。
在昔日一贫如洗的农奴后代中,如今有的已成为百万富翁。日喀则地区仁布县仁布村农民群培次仁,凭借父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组织村里的28名劳动力成立建筑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他任总经理的公司已发展为一家经营房屋建筑、公路和水利水电施工、房地产的著名私营企业,资产超过1亿元。在昌都地区,个人收入逾百万元的农牧民不下100人。藏东边境一带,也诞生了珞巴族的百万富翁。
西藏人的衣食住行消费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藏装已不再是惟一的服饰,出售各式各样牛仔服、运动服、西装的服装店遍布大小城镇,为西藏的男女老少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年轻人上歌厅、泡“网吧”、“酒吧”,追赶时尚潮流的劲头一点不亚于内地。
西藏人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世代以糌粑和牛羊肉为主食的饮食结构如今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拉萨藏族居民有句口头语“我不吃草”,意思是“不吃蔬菜,要吃肉”。如今藏家餐桌上不仅有传统的风干牛羊肉、青稞酒,还有嫩绿的青菜、新鲜可口的鸡鸭鱼肉和从内地空运来的生猛海鲜。拉萨农贸市场上,大江南北的瓜果蔬菜可说应有尽有。目前,西藏城镇职工人均每天消费蔬菜可达0.6公斤,讲究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已从城镇波及广大牧区。
藏族人家的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过去农牧民低矮的土石结构的平房,逐渐被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所取代。在拉萨周围,许多村庄经过集中改造,兴建起漂亮的二层藏式小楼区,居住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人逊色。农牧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平均每月都可以看到电影,80%以上的群众可以听到广播、看到电视,及时了解大千世界的变化。
过去,藏民出行主要依靠骑马和步行。现在,农牧民出行绝大部分依靠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城市里“打的”更是家常便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藏百姓拥有了私家车,节假日举家自驾车出游,颇为时尚。
40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三大跨越延续下来的光荣传统和丰厚的现实资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新华网 2005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