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我国西部省区的少数民族特需品(民族用品)开始由原来的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向旅游工艺品演变,为广阔的西部市场带来新的商机。
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不可或缺的用品,每个民族的特需品都代表着这
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特需品包括10大类500多个品种,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达1800多家。在国家支持下,我国约1亿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得到了充分保障。
据新疆民族特需品办公室主任买买提·肉孜介绍,新疆47个民族拥有各类民族用品100多种,2001年的产值达11亿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20亿元,其中主要包括花帽、靴鞋、艾得莱丝绸、地毯、英吉沙小刀和冬不拉等民族特需品。
随着民族特需品定点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已有能力在满足少数民族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市场,完全可以使产品进入旅游工艺品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据了解,新疆大型民族特需品生产企业之一的新疆地毯厂每年都接待大量游客,这家企业生产的新疆地毯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高达10万平方米。
目前,新疆的地毯、热瓦甫、绣花帽、英吉沙小刀等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客的首选民族工艺品,西藏、云南、内蒙古等地区少数民族特需品的交易也日趋活跃。民族特需品市场的逐步扩大,调动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一些民族特需品企业瞄准旅游工艺品市场,甚至沿海企业也欲跻身这一领域。新疆英吉沙小刀已开始与上海厂家联合生产,产品首次打入上海市场。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彭泽昌处长认为,入世后,生产企业要想抓住商机扩大民族特需品市场,首先应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品定点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工艺;其次要突出产品的民族化、个性化,针对每个民族不同的地域特色开发充分体现民族内涵的系列产品;第三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市场报》2002年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