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进入6月,但暑热仍未侵袭到兰州这个西北城市,将头伸出车窗看着黄河边上浑厚的缺少绿色的大山,多少会让人想像得出西北的干旱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自澳大利亚的客人选定了这个在他们看起来既代表了中国生存比较艰难的西北部,又代表了他们渴望了解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境况的代表性地区,显然是有他们的想法的。因为这不是一次走访,而是一次对话,关于中国和澳大利亚对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人权保护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两个位于地球南北两端,历史、体制、国情乃至季节的交替都迥然不同的国家,在联合国人权保护公约的庄严承诺下,就中国少数民族和澳州土著民族的人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对话。这次对话,是以往少数民族人权对话的继续,对话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促进双方共同追求的人权权利,实现双方共同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追求——人权价值的实现!
生平第一次到中国来的克拉克·杰弗雷先生是澳大利亚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有史以来第一位选举产生的主席,也是土著人临时政府的副主席。他的故乡在澳大利亚东南部Tjapwuurong部落。这位年轻时做过巡回游艺团职业拳击手,后来又当过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土著人利益活动家,以他充沛的精力和激情几乎踏遍了澳大利亚土地,并多次赴其他国家探讨有关土著人权到问题。他在为澳大利亚土著人权益奋战,在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中,他及他所代表的同胞们从未屈服过,他们一直在极力要求享有民族自决权,希望切实行使权利来保护自己的土地和宗教圣地,保护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歌舞,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切仍在争取和斗争中。前来中国参加研讨会的澳大利亚土著人代表还有从事医务工作的芭芭拉·弗里克女士,大学教授玛霞·拉同女士及澳大利亚坎伯雷土地理事会主席、具有中国血统的于彼得先生。
国家民委政法司司长铁木尔在其简洁全面的讲话中,向澳大利亚客人介绍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中走过的人权保护的道路,并介绍了50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权益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权状况的极大改善。中国的民族政策也因此被证明了是举世闻名的、成功的。它的确值得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向多民族国家推荐,并值得把中国独创的宝贵经验和举措例如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让世界来分享。中国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及卫生权益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翻天覆地的人权状况的改变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研讨会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及各民族不懈的努力深深感染着澳大利亚客人,他们所表现出的羡慕和惊叹也使中方代表深深体会到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世纪创举的英明以及民族政策在50年来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变和奇迹。玛霞教授说:“如果澳大利亚政府也向中国政府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土著人的命运就不是这样了。我们来到中国,就是想发现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带回去,对我们会有启发和帮助。”其实,在发达的澳大利亚,38万土著人与托雷斯海峡岛民人数加起来,只占澳大利亚人口的2%。即使如此,今天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在人权保护和土地权方面仍没有获得他们追求的平等。而在中国,少数民族拥有的自治权,自己的文化、风俗被充分尊重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中国50年的人权保护实践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在中国,少数民族充分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的命运。正如杰克·克拉克先生所言:我们深深地知道,少数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深切关心的问题。我们非常希望从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举世无双的聪明才智中获取启发。
研讨会上,中澳双方就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权益方面的实践进行了真诚的对话。显然,只有法律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以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法律手段的实现。在这方面,中方代表向澳大利亚客人提供了各种具体事例和经验。澳大利亚客人则向中国代表介绍了土著人在争取自身权益方面的努力。
尽管存在着语言的障碍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但对话气氛是热烈而友好的,诚如铁木尔司长所讲的,不同的国家会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对人权也会有不同的理想和表达。中方代表一直在用大量事例告诉澳大利亚客人,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人权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并一直在努力着。中国人民对澳大利亚土著人争取自决权和平等权的斗争给予深深同情和理解并愿为土著人的斗争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
在研讨会上,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中澳双方不约而同提出的,那就是关于民族传统与现代化在这个全球日趋一体化的时代中的矛盾和对抗,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也是中澳双方代表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的成功经验使澳大利亚代表深感兴趣。研讨会结束后,澳方代表还兴致勃勃地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
中国民族团结 2001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