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资金大考"意外"通过 沪深股指重上半年线 A股12月有望温和走高 -2016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达1亿 建设部研究中产阶层住房政策 -三天换手率逾100%机构狂抛 国资委:中铁利润真实 卖垄断和预期 -07地产政策TOP榜:"房贷"最头疼 揭露高房价黑幕:VIP排号有圈套 -证监会令基金降港股投资比例 嗅到买入时机 基金抄底 净值回升 -中石化将向地方炼厂输40万吨原油 加油站敞开供应 油荒潮渐退  -中国12项措施补贴困难群众 提高养老金 08春运铁路票价不上浮 -发改委:涨价让城镇居民每月多花44.2元 防止猪价猛降 答问全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用于北京奥运会 5分钟可告知最佳驾车路线 -中央经济会议: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隆国强:外商直接投资趋势与“十一五”利用外资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2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十五”期间,正值我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我国政府兑现加入WTO的承诺,扩大与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改善投资环境,跨上一个新台阶。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保持高位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预计“十一五”时期仍将保持。


  第一, 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开始向我国扩散。据商务部资料,外商投资的独立研发机构总数已经超过700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研究,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的首选,美国以41.2%位列第二,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


  外商投资企业对华扩展研发活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靠近其制造平台,跨国公司已经将大量制造能力转移到了我国。二是靠近中国市场,便于更好地针对中国市场开展适应性研发。三是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研发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在高端人才方面与发达经济体还存在明显差距,但中端、低端研发人员的成本约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华建立其全球技术研发中心,面向全球市场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四是为了改善与我国政府的关系,我国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借此表明其对东道国政策的支持,改善与政府的关系。不过,目前在华外资研发机构所从事的活动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研发,技术层次不够高,与本地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较少,“溢出效应”尚待发掘。


  第二, 服务业外商投资可望成为新热点。一是我国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对外资大幅度开放服务市场;另外,还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和内地与澳门的更紧密经济关系安排(CEPA),“十一五”期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可望完成谈判并加以实施,这将推动我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必将增加对华服务业投资的力度。二是服务外包活动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对于服务外包的增长前景,Gartner Inc.预测: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将以年均8.2%的速度增长,2003年世界服务外包额为2201亿美元,2007年将达3063亿美元。印度国家软件协会预测,2008年仅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就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和210-24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美国Forrest Research Inc.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白领工作岗位和1360美元的工资转移到海外。不同机构的预测结果大同小异,共同揭示出一个结论,即服务外包将成为全球服务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跨国信息传递的成本,使得很多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服务可以在全球低成本地开展贸易;其次,同样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跨国公司内部各服务活动的模块化,不同服务环节可以在空间上相分离。再次,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优势,例如,印度软件工程师的工资仅及美国的六分之一。一个跨国公司将部分服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并迫使其竞争对手不得不相应开展服务外包。最后,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法规方面不断推行投资自由化,对服务外包加以规范甚至鼓励,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国开展服务外包有着极大的潜力,包括政局稳定、投资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等。2005年3月,美国《CIO Insight》杂志公布了2005年《全球外包报告》,综合考虑外包东道国的成本与风险因素后,2005年全球外包指数印度名列第一,中国列第二位。而未来外包指数(2015年),中国名列榜首,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外包提供国。


  由于服务具有不可视性,在获取服务外包合同时,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比制造业更为重要。因此,要获取服务外包的合同,充分发挥本国服务外包的潜力,或者需要培育本国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如印度的Tata, Infosys, Wipro, Satyam 等公司,这些企业在获取跨国公司软件外包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要引入跨国公司的服务投资或中介公司的投资。较之培育本土的龙头企业,引入外国投资是一条捷径,但长远看,仍需要两条腿走路,在引入外国投资开展服务外包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的龙头企业。


  第三,并购成为外资进入我国日益重要的新方式。从全球跨国投资的方式看,并购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是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国由于长期缺乏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而且外资政策取向中更偏重于新建投资,并购一直不成气候。近年来,国家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渐完善,国内市场潜力充分显现,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加之产能过剩,越来越多的行业骨干企业显现出投资价值。在此形势下,并购日益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重要方式,例如,世界最大的啤酒企业AB公司收购了哈尔滨啤酒,苏格兰纽卡斯收购了重庆啤酒,比利时英博集团以58.86亿元收购了福建雪津啤酒,美国新桥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权,等等。虽然并购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并不高,但由于并购较之新建投资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多,且不少外资并购对象为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因此,近年来不少外资并购案例引起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商务部等6个部委于2006年8月9日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允许外国集团使用股权收购中国公司。


  第四, 重化工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新热点。一般而言,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经济规模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度高,外资通常不会轻易进入。近年来,外国投资者逐渐开始在华投资这些行业,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米塔尔以3.17亿美元收购华菱钢铁股权,BP与中方合资建设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外资进入重化工业,既有新建投资的项目,也有并购项目。之所以外资开始进入我国重化工业,一是因为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环境信心进一步增强,这种项目动辄投资额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没有长期的信心是断不会来投资的。二是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下游产业对重化工业产生较强的引致需求,重化工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三是我国并购等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第五,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初露端倪。早期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是一个个分散的工厂或子公司、分公司,随着在华子公司数量的增多,需要建立地区总部来加以协调。通常而言,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主要负责一定区域范围内该公司的投资规划、市场研究、政府关系、管理、协调、统筹、融资等运营工作,对人力资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一般设立在商业中心城市。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经济结构,提高本地劳动力收入水平,促进其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培育经济中心城市。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主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即政局稳定、基础设施(交通、通信)、区位条件(中心城市)、政策与制度环境(市场准入、外汇管理、资金调度的灵活性、人员出入境、货物进出口的便利性、税收、法律与司法以及政府效率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金融、证券、保险、广告、咨询、会计、法律、信息服务业等)和人力资源条件。近年来,三菱、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著名跨国公司均已经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必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转到我国内地。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全文
官方称反垄断法不影响中国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政策
吉林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拓宽
商务部:上半年我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外资并购活跃
滨海新区带动天津郊区利用外资额大幅增长
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猛增 前五月同比增长89.9%
铁道部首度披露引资渠道 去年利用外资逾27亿元
中国西部利用外资总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3%
06年天津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5.52亿美元 同比增81.3%
我国将优化外资区域布局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图片新闻:
新航意险产品亮相 标准不一 10元保费可保100万元
工程专家:三峡大坝使用寿命可达五百年以上 不会因地震出现问题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08年走向 解读
· 亚太总裁与省市长大会/全球外包大会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