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它已经受到来自全球商业机构的注意。在中国香港,嗅觉灵敏的银行家与保险公司的理财师们正摩拳擦掌,希望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根据汇丰银行和上海复旦大学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10年之内,中国年收入7500美元至2.5万美元的中产人数将会从去年的3500万激增至1亿。催生中国中产阶层的是中国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数百万收入不断增加的高收入人群。
有趣的是,上述机构调查发现,中国中产者中,拥有高学历和专业工作背景的现代女性消费欲望最为强烈,这些人不在意产品价格,更关注产品质量,她们每周至少三次在颇有层次的餐厅就餐,85%均有购买奢侈品的意欲,过半数以上打算未来两年内置房产,而且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国际旅游。
不过,令境外金融机构困惑的是,就整体而言,中国的中产阶层仍以房地产和储蓄为主要投资项目,他们通常不相信专业的理财师和基金经理。
但这对境外理财师们并非完全坏消息。因为从历史上看,内地居民没有什么可投资的工具,他们把房地产当作投资工具也是近几年的事;再看股票市场,内地股市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储蓄当然成为首选。至于不相信专业基金经理,更不能全怪中产者。内地股市这两年才刚刚有所起色,此前一些基金的表现的确无法让普通投资者满意,怎么能说服大众去相信这些专业投资者?实际上,随着这两年的股市繁荣,又有大批的基金开始活跃起来,投资者对于专业投资者的认可程度和对于基金的接受程度正逐步增强。
或许正是看到了中国中产者这一庞大市场,境外金融机构包括花旗、汇丰、渣打银行等均加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培训,轮番派内地员工赴港交流学习,以期这些人才能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汇丰主管香港和内地业务的执行董事曾毫不掩饰地对笔者说:“中国中产阶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群……汇丰已经在积极准备。”
问题是,当全球的眼光盯住中国中产阶层的钱包时,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陆雄文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加快培育中产阶层,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因为相比之下,中产阶层占中国的总人口数仍然相当小。陆教授认为,目前中产阶层对于经济的影响甚小,最多只能起到消费模式的引导作用。至少还需要3至5年时间,中国才可能形成一个较有规模的中产群体,要过20年,中国才可能实现以中产阶层为主导的消费结构。
显然,在这20年过程中,政府还有许多事可做。为了让大家放心消费,形成内需主导,政府应该扩大福利支出,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和医疗的保障应进一步到位,真正使得人民放心地把钱从银行取出用于消费。据统计,中国2005年的GDP是印度的2.5倍,但是中国人均消费却只有印度的67%,反差相当明显。
从中国中产阶层的偏好来看,房地产仍然是投资的主要选择之一。陆教授建议说,时下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方面就应该考虑按不同需求进行结构性调整。“该涨的让它涨,该跌的让它跌下去。”他说,“政府应该考虑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经验,大量增加廉租房,保证老百姓的稳定居住条件。”
当然,政府也需要关注市场稳定发展,控制过度的投机。陆教授认为,政府在股市与楼市的操作应该富有勇气,但也需谨慎。他认为,一旦干预不当,市场信心受打击,调整就不会是小幅度的,政府应该让市场自己去寻找一个合理的价格机制。(舒时/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