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当前,我国人均GNP已经超过2000美元,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扩大对外投资、加快经济国际化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重点,是我国建立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对深化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国家战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17大报告中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这对新时期推动企业国际化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对新形势下研究落实企业国际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是: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动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基本选择是:适应国际上跨国经营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注重互利共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搭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二)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政策选择
在支持“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上,国家已经制订了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并出台了支持中国企业带资承包国外工程的政策。许多地方政府也制订了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
1、促进投资便利化,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简化审批、规范程序、强化服务,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作用。各级政府应各司其职,积极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制订境外投资规划,抓紧制定出台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
2、尽快加强金融等政策扶持。一是积极发展外汇市场,加快市场产品开发,方便跨国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化手续,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等;四是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五是搭建以财政资金为导向、政策性金融为杠杆、商业性金融为主渠道、资本市场为必要补充的金融支持平台。
3、加强和完善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和安全保障。一是对企业国际化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研究制订宏观监控规程,设立宏观监控分析数据指标体系;二是推动建立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且防范恶性竞争,维护我国利益;三是建立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系统,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民族宗教矛盾、社会治安状况、恐怖主义活动等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发布工作,建立安全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
4、加强国际协调,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力保障。外交工作要为企业对外投资的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把为企业跨国经营服务作为经济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境外投资,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投资保护、海关互助合作、避免双重征税、司法协助、领事条约、便利双方人员往来、社会保险、检验检疫等政府间双边协定。扩大和利用双边、多边、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5、重点推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推动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发展模式和新举措。要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整合资源,积极扶植,规范管理,把一批符合条件的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三)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行业导向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虽然较低,但仍有可能在某些产业中具备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首先是传统制造业。我国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特别在一些比中国产业阶梯更低的国家中,中国企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低成本制造技术,特别适合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其次是中小型投资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技术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可以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的特征。在一些规模经济不显著的行业如食品加工、餐饮、华文新闻出版等行业中,小型海外投资项目更有足够的比较优势。第三,企业的海外研发型投资和技术密集型投资也具有一定优势。在许多产业中,我国企业具有的制造能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技术开发能力是短缺的要素。通过到海外研发投资,利用发达国家充裕的研发能力,是一些制造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已经处于国内居位前列的优势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重要领域。第四,开发海外自然资源。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按人均计,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石油、森林、橡胶、铁矿、铜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价格水平高,不少资源需要长期大量进口。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大量着眼于当前利润的跨国投资行为,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跨国投资行为。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国未来海外投资将比较集中于以下几类行业:
(1)中档技术水平的加工组装制造业。我国有较大规模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其中有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稳定,很适合国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例如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等,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类项目投资需求也较大。同时,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对外投资,对扩大出口也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2)纺织与服装业。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强,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对外投资应该成为纺织与服装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研发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有一些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都已经较大,但是,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技术开发能力、对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解、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理解等许多方面。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较快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4)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有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均拥有量较低,从长期看属于短缺的资源。其中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际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我们需要制定国家战略,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中石油,从长期看,我国资源储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数量将不断增加,但是海外石油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机制支配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而且有可能受制于人。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应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
(5)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与服务行业。工程承包型的海外投资有广阔的前景,既能带动较多的劳动力在海外建筑市场就业,又能带动大量的工程机械和设备材料的出口。此外,餐饮、家庭服务、远洋运输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我国企业也有从事海外投资的比较优势。
(四)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市场导向
企业国际化经营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是开发资源还是获取技术,是配合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建立营销网络、占有市场等,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根据世界各国的资源和市场状况,确定跨国经营的国家和地区。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别地区(目标市场),一要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二要考虑目标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地位、资源状况;三要考虑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
以开发自然资源为目的可选择的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铜、铁、钾、锰、铬等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以及森林资源都是我经济发展所需短缺资源。综合分析我海外资源国和地区的情况,企业开发国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可重点选择俄罗斯、中亚、中东、北非、南美地区。俄罗斯与我接壤,油气资源丰富,地缘条件和外交关系良好。中亚有“第二中东”之称,开发潜力大,中亚5国已与我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中东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正逐渐打破了国家对能源部门的垄断,开始向外资开放能源市场。北非和南美地区勘探程度较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企业可在这些地区实现有效的扩张。大宗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可选择富有铁矿资源的俄罗斯、南美洲的巴西、南亚的印度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富有钾矿资源的东南亚的泰国和老挝;富有铜矿资源的南美洲的智利和非洲的赞比亚。森林资源开发重点可选择俄罗斯、南美洲、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资源,其中俄罗斯、巴西、印尼和刚果(金) 4国就拥有全球40%的森林。
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可选择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全球有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成熟的市场,东南亚正在发展的市场,东欧、俄罗斯新兴的市场,拉美和非洲待开发的市场。北美、西欧和日本投资环境良好,消费水平高、市场规模大、市场细化程度高,投资机会相对较多,但竞争激烈,进入台阶高。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势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能拥有某方面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技术,这些差距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该地区各国都不同程度地给予投资者优惠政策,投资环境较为宽松,中国企业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中国的许多产品和技术在该地区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只要中国企业能够发挥自身产品和技术优势,加之较好地把握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就能够在该地区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中国企业对他们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人文环境较为熟悉。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技术基础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在其相对薄弱的生活消费品等轻工业部门,中国企业正可以有所作为。随着东欧、俄罗斯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以及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夺取市场先机。拉美地区总的政治经济形势比较稳定,经济基础较好,投资所应有的软硬环境基本具备,经济发展也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中国在制造业所具有的许多技术优势在拉美国家有用武之地。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拉美国家投资设厂,占领当地的市场,实现保护出口市场的目的。投资可重点考虑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智利、哥伦比亚等国。非洲地区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但多数国家都采取了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我国成套设备和技术在这一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企业可利用非洲国家一些产品可无配额转口到欧美市场的有利条件,开展加工贸易。
以获取世界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可选择的国家和地区: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北美、西欧国家。美国及德国、法、英国和意大利等欧盟主要国家,是世界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和集散地,技术、人才等资源密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有利于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对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激励推动作用,在当地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更有利于企业紧跟产品和技术的最新趋势。需要既了解西方也了解东方文化的管理人才,应当走向新加坡、香港地区。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外向型经济、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构成,使得新加坡、香港与东盟、南亚国家以及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市场的联系密切,新加坡、香港因此拥有了大批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
我国外交战略总体布局方针对于企业制订国际化经营国别地区战略同样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企业国际化要配合支援国家的外交方针。在外发展不仅壮大自身,而且要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贯彻外交方针做出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在外经营好坏,也需要大环境和国家外交支持,在我外交关系密切的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所碰到的政治困难相对就要少,企业生存环境也优化。在《走过欧亚分界线》一文中,华为总裁任正非再次明确提到了这一点:“中国的外交路线是成功的,在世界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华为公司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外交路线走的,相信也会成功”。另外,国家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综合考虑了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技术成熟程度以及当地的资源禀赋等情况,对于企业对外投资提高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帮助。
(五)建立健全企业国际化的促进服务体系
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并非一个短期行为,涉及面很广。必须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本着“促进有力、保障有效、监管有方”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1、建立和健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世界不少国家为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日本制订了《海外投资促进法》、《外汇和外贸管理法》、《出口信用保险法》等;韩国制订了《扩大海外投资方案》和《外汇管理规程》等。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建议借鉴国外特别是与我国发展历程相近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加快建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在境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然后依据法律法规,制订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使跨国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保障和服务体系。首先是财政金融、税收、保险支持。(1)设立企业国际化发展基金。己有的财政金融政策主要有: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等,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业务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但因资金有限,企业还不解渴。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英国设有英联邦开发公司、美国设有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设有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作为特别金融机构对其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给予资金支持),设立“走出去”发展基金,对我国资金密集型的“走出去”项目,如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大型并购项目和大型承包工程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或贴息的资助。(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避免双重纳税的前提下,区别投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行业,分别采取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减税、免税和出口返税等不同的政策。对关系我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项目,重要的区域性合作项目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3)设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对境外投资进行风险承保业务,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该项业务所起到的作用仍十分有限。因此,建议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参照国外的做法,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高的海外投资给予适当的资助或保险支持,降低企业风险。(4)完善财税、金融、保险、外汇等政策措施。鼓励银企协作,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外汇支持力度。扩大贷款贴息和保函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放宽使用条件。重点的选择是深化政策性出口信用体系改革,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健全涉外投资信贷和保险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规范政策性业务,为防范企业国际化遇到的国家风险提供较充分的保障。
其次,加大便利化支持。一是精简审批内容,减少审批程序。建议政府改革管理体制,规范行政审批。取消没有后期监管手段、不承担审批责任的前置审批,大幅简化审批程序,合理确定申报材料,避免重复申报重复审批。赋予一定条件的优势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权,对鼓励类境外投资实行登记备案制,逐步实现对外投资管理由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后监管转变。二是适度放宽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限制。建议制定一个年度境外投资额度的总盘子,在额度内,对符合境外投资鼓励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放宽外汇审批,并简化审批手续,允许企业开立用于境外投资的资本项目外汇账户。三是放宽对商务人员出入境的限制。建议积极商签互免签证协议,为商务人员跨国境流动提供便利,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和劳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信息化支持。一是提供国际化经营的信息服务。世界各国各地区为推动企业跨国经营,均非常重视信息服务。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加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国家“走出去”项目信息库,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投资环境和市场信息服务。及时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国别调研、项目情况等信息,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二是推行“走出去”电子政务管理。建立“走出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走出去”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并为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服务。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和批准证书网上发放。在政府管理平台上搭建各项业务管理子系统,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并接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4、培育国际化经营的主体和人才。一是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主体。企业是生产力的具体形态,跨国公司的多少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要继续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向跨国公司方向发展。适时以中国大型跨国经营企业为主体,筹建“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协会”。二是加强入才培养,完善培训制度。当前,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应鼓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高校定向办学,培养国际化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强化外派劳务出国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基础建设。
5、政府多双边保障机制。政府应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加速商签各类多边或双边政府协定,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6、完善中介服务。一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权威资信评级机构;二是大力发展有关中介机构,培育和发展有关行业协会、投资促进机构、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人才培训、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及防范等专门服务;三是加快培育中国走出去的龙头企业。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更为成熟、市场化。欧美对外投资一般以商业银行为先导,通过开设分支机构,完善境外金融、信息、政策等服务,建立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整套完整体系;日本则以综合商社为先导,建立完善的走出去促进体系,甚至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服务到位的投资园区,服务国内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我国大型企业应该成为走出去的龙头,为后来的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咨询、政策等服务促进体系。一些大型企业可以考虑积极申办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形式,推动相关配套企业整体走出去。
7、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平台作用。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营商环境优秀,商贸支援服务完善,国际商贸经验丰富。内地迅速崛起,越来越多内地企业也选择香港作为商贸平台,利用香港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了解熟悉国际市场和运作模式,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成功迈向国际。香港也非常愿意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服务。国家要完善体制和机制,把香港以及香港的贸易投资促进体系纳入到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体系中来,一方面借助香港国际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借助香港的促进体系帮助企业开展国际营运。
(六)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贸易型进入模式、契约型进入模式、投资型进入模式和战略联盟进入模式。贸易型进入模式分为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契约型市场进入模式包括通过授权经营进入海外市场(包括普通授权经营和特许经营两种)、通过服务合同进入海外市场(包括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等)、通过建设合同或生产合同进入海外市场(包括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以及分包等)。投资型市场进入模式是指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新建、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战略联盟则是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包括公司契约式联盟、国际协作式联盟、合作备忘录式联盟以及企业式战略联盟四种。这四种全球化经营战略模式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
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又可以将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一是市场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市场)的基本模式,包括10种模式,分别是①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②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③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④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⑤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⑥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⑦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⑧跨境服务:全球化视角下的业务拓展;⑨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⑩应对贸易壁垒的新举措:境外设厂。二是技术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技术)的基本模式,过去中国企业多通过在国内合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企业,开始通过主动走出去的国际化方式获得技术。包括①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②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③技术型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④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三是资源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资源)的基本模式,这类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或控制境外自然资源,战略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在国内的资源供给能力;引进海外资源,利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生产能力,开拓海外市场。此类国际化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①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②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③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业务转型;④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所在国市场;⑤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四是资本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国外资金)的基本模式,根据企业背景和上市目的不同,中国企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有三种:①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②民企绕道海外上市融资;③新技术公司:与海外资本共成长。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模式,较流行的观点是渐进式发展模式。即依次经历不规律地间接出口、规律地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建立海外生产机构。当然,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可以不用完全按照国际化的几个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而是依据自身条件的许可,直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迫使中国企业采用跨越式发展,我国入世也增加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资源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仅依靠传统的贸易渠道获得是不稳定的,也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国内经济发展长期需要的短缺资源。国内家电、纺织、服装、机械和轻工等产能过剩行业,急需寻找新的市场,也可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出口,有效开拓国际市场。为突破国外反倾销等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需要的企业,也可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境外加工,境外销售,从而彻底克服原产地规则和反倾销、反补贴等形式出现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经贸企业走出去,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拓展新的生产和发展空间,则可考虑选择战略联盟等方式建立中国的大型综合商社,有效避免贸易经营秩序混乱,外贸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小型化、分散化、规模经济效益下降等弊端。
中小企业最好采取阶段式渐进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应以渐进的阶段式发展为主,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应先合资,后独资。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不久、经验不足,应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这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两方能力和两个市场。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应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这是与我国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一种选择。中小企业要搞好国际化经营,就必须树立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跨国经营未必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价值链条上某些环节拥有相对优势,都可能成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可采取集群式跨国经营的模式,有效避免规模小、对国际市场不熟悉、抗风险能力差的“小舢板”式国际经营。目前由政府推动统一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一种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有效方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
总之,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属年轻,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从中国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也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吸收,最后创新发展出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课题组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课题专家委员会
首席顾问
王洛林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王林生 著名经济学家原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
专家委员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
王子先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汪亮 上海社科院流通所所长
华晓红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邢厚嫒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
鲁桐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跨国公司研究室主任
课题组组长
杨兴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
副组长
汪亮 王子先 邢厚嫒
课题组成员
陈霖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处长
杨正位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政策处处长
蓝庆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盛宝富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高级国际商务师
龚雄军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
姜荣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张晓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周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李志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