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继续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崭新的国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肩负着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经济全球化呈现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使世界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地球村”在很多方面成为现实,世界越来越小。很多权威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不止是民族国家,公司、个人、消费者乃至很多富有活力的城市,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重要的主体。目前,因特网日益普及,据有关机构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10.8亿,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62000亿美元;各类软件的发明创新不断涌现,使人们实现了实时通信,整个世界被联在一起。信息技术革命目前最大的影响是推动全球经济的融合:2001-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从6.2万亿美元增至1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24%提高到30.6%;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更加开放、统一,资本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吸收和扩散速度加快,特别是通讯网络技术的突破孕育了全球生产服务网络。据世界银行最新研究,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未来经济更快增长,全球产出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从23%提升到33%。同时,贸易一体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一体化继续加强,人员流动更加频繁,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加速将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2、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自从2002年以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进入较快发展期。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改革,对外普遍实行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的触角可以无障碍地向以前还处于边缘的地区和国家延伸,使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能够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9-2008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4.7%,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7.9%,中东欧4.4%,发展中国家总体年均增长6.4%,比1989-1998年3.8%高2.6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四国”经济成长迅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2002-2005年,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6%,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和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排名中,在前50席中分别占据13席和9席,人文发展指数和信息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靠前。
目前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据有关方面估计,新兴经济体2005年拥有世界总人口的82%,外汇储备的2/3,全球出口额的40%,GDP之和超过全球的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达50%。未来,新兴经济体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引擎。其中,“金砖四国”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更显亮丽。
3、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并向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延伸。进新新世纪以来,以IT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目前,跨国公司不仅进一步将中高端制造环外包,而且越来越多地在华兴办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转移国际上同步技术和先进技术成为新的趋势;跨国公司云集我国ICT产业,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三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我国面临着进一步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加快由南向北、向东向西的趋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正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东北地区则成为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硬、软环境正不断改善,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逐步显现,一些有条件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将逐步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基地。
4、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继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以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顺利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从全球看,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达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标志着全球经济已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经济全球化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它们依托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优势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服务全球化的具体表现还包括服务双向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业全球化的最新标志,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将其称为“服务业全球外包”。国际服务外包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成长十分迅速。据毕博公司最新研究,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917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占54%,业务流程占46%,预计2010年将达12056亿美元。未来预计,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在降低成本、促进世界贸易与投资以及世界经济融合方面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世界跨国经营出现新特点
2004-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新一轮增长势头,2006年达1.2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历史最高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出现较快增长。当前,世界跨国经营出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异军突起。发展中国家在双向国际投资中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球FDI的比重已达到17%,总存量达12736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达50亿美元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已由1990年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发展中国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也由1998年的29个升至2005年的47个。特别是2005-2006年,印度和中国的对外投资几乎增长了1倍。在发展中经济体100强跨国公司中,78家来自亚洲,拉美和非洲各占11家,其中最多的为中国香港25家,中国大陆10家。
第二,服务业跨国投资成为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对外投资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FDI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这一比重仍占2/3以上。
第三,跨国并购大潮再起。自2004年以来,跨国并购掀起新的浪潮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2006年,跨国并购额达 88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球FDI的比重达67%。2007年以来,跨国并购势头不减,今后可能还将持续。
第四,自然资源导向型FDI成为全球FDI新的增长点。由于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对大宗资源型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能源资源领域的跨国投资重趋活跃,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断上升。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跨国经营还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将进一步上升。最近一轮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难以阻挡跨国经营的总体趋势,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将推动全球范围内企业跨国经营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三)我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翻两番,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下一步将要面临的宏观背景。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进程,既为今后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利机遇奠定更好基础,同时也将提出更艰巨的任务。
1、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加速将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好条件
当前,国际经济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很多国际经济组织都认为中国会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经济界主流意见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26万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此过程中我国产业升级、信息化、城市化进程都将大大加快。
第一,分阶段实现工业化。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GDP中的比重可能还将进一步上升,此后有可能逐步发生;服务业发展可能重新回归“九五”时期快增趋势,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工业内部结构伴随消费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汽车工业、建筑业及相关上下游的建材工业、装备工业将加速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与此同时,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仍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其原因是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对中间品的庞大需求,如钢铁、建材、化学、冶金、机械设备等成为重化工业的高增长产业群。
第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将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将会适当超前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但2006年占GDP的比重仅为5.3%,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2%,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未来将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三,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17.9%,2000年提高到36.2%,2006年升至43.9%。但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属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据世行数据,2005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8.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3.5%,发达国家为77.6%,我国城市化水平略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有很大空间。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显著改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将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更好的体制政策条件,对外投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2、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力度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加大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程度。
第一,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约束需要更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我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我国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我国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资源矛盾可能还将持续或加剧。需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海外资源的合作开始与利用。
第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据估计目前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较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重组和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三,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未来,在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较长时间持续条件下,国内市场竞争还将不断加剧,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消费品对国外最终需求的依赖也将持续,企业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却遭到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而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加大对外投资合作力度,有利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目前,发达国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芬兰、瑞典等新经济典范其自主创新也都是建立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基础上,如芬兰只有500万人口却拥有一个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我国也必须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通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设立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开展海外并购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发资源的水平,招揽国外高端人才,锻炼培育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第五,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非价格竞争力不强。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关键是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经营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础上优选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业务环节,走上基于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之路;二是学习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与并购,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既改变目前单纯依赖国外中间商的局面,更为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研发体系创造条件。
第六,稳步开展服务业国际化经营,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年出台的国务院7号文件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做了全面部署,并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世界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新趋势,我国在着力推动服务业引进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走出去”。要逐步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引入国外服务供应商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软硬件技术以及新的业态,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现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国际贸易、投资、研发、技术交流以及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国际知名品牌则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加快从经贸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过1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来源。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减少的阶段,已有能力和条件逐步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以企业为主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投资,达到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效果。
(四)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新阶段
1、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近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积累了开放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有力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不仅促进了发展,也促进了改革的深化,还成为促进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以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为标志,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我国将真正进入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跨境流动的开放阶段,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本地化与国际化等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推进企业国际化将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求推进企业国际化。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我们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宝贵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国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内要素结构失衡,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特别充裕,其他要素均相对稀缺。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的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不再受自然禀赋的严重约束。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走开放式发展道路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从中获益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的潮流,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水平。
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内外部经济紧密互动的客观情势,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坚定树立开放型经济的思维,以建立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及相关国内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实现从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的转变,对外开放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还要着力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以商品双向流动为主导,转变为商品与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并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度条件更加成熟,必将迈上更高水平。
3、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矛盾和经贸摩擦长期化、常态化将成为趋势。首先,要正确认识,以平常心对待,要看到矛盾和摩擦在全球化条件下是各国都不可避免的,同时要看到在利益矛盾与竞争中也有合作与互补,由于各国经济是相互依赖的,通常情况下是可以化解的。最关键的是,要按照十七大要求始终不渝地举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增加利益互补和交汇点,主动化解矛盾。而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是加强互补合作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更多地考虑经贸伙伴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新阶段
伴随着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国际化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
1、总的目标。新阶段,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潮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及“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体水平,推动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既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又要通过促进互利共赢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做出新贡献,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
2、若干具体目标。根据工业化现代化所处阶段和国情,参考企业国际化经营一般规律与趋势,未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确立以下目标:
第一,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水平,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按照十七大“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将成为重点方向。为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在继续发展商品和服务贸易基础上,推动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通过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二,提高我国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我国已稳居世界贸易排名第三位,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中稳居首位。伴随我国经济技术实力和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未来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会逐步提升。
第三,培育一批我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实力都是以本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为基础的;近年来,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崛起。伴随我国迈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进程,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崛起一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品牌。
第四,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积极进展。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中小企业国际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主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在整体经济和制造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加大扶持力度,稳步提升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
第五,发挥企业国际化经营在促进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上的作用。按照十七大精神,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利益交汇点,兼顾对方的利益关切,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未来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任务
第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以对外投资合作为主导,同时涉及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外投资也包括绿地投资、并购、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等多种方式。当前跨国并购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对母国和东道国都有很多优势,对我国而言通过并购更好地利用海外销售网络和研发资源等尤其重要,应该成为今后积极探索的重点;同时,在继续发展陆地投资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发展技术合作、生产许可、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
第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普遍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国际化经营的知识、人才缺乏,对国际市场了解不够;二是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不足,动力也不足。因此,必须按照国际化经营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同时,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建设。
第三,推动建立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对外投资配套体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都以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为先导和支撑,同时金融机构还能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客户咨信、信息、咨询、管理乃至股权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我国亟需参考借鉴这一经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对外投资配套体系建设。
第四,健全对外投资政策性信息与保险制度。企业国际化经营涉及很多不可抗的国家风险。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政策性信贷与保险支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做法。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急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大支持力度。
第五,搭建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平台。我国中企业大多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跨国经营知识缺乏了解。必须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作为支持重点,加快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平台,为其排忧解难。除了政策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境外产业集中园区下一步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途径。
第六,发挥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重要平台的作用。凭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营运中心的优势、高水平国际化的服务业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香港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区域营运中心;目前超过3700家外资公司在港设立区域总部或办事处。将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平台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包括很多中小企业都可以利用香港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弥补自身不足,已经有不少内地企业以香港为平台实现了国际化经营的良好起步,今后合作空间还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