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
(1)2007年民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07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将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态势,这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条件。2007年,国家将出台《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一系列新的法律政策,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的工作将完成,这将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受国有、集体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领域,企业向外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及今后几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增长率仍将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2)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并向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更大拓展。中国经济已步入高成本时代,2007年及未来5年最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制造业、基础产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而民营企业将更多进入这四个产业。随着行业准入条件的进一步宽松,民营企业将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抛弃高耗能、高污染而附加值低的产业,进入到低消耗、低污染、甚至无污染但附加值却很高的产业,推动自身的产业升级。
(3)民营企业规模将继续扩大。2007年及未来5年,民营企业将继续超速发展,民营经济效率与效益进一步提高,形成股份制集团公司。未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将走向企业战略集中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品牌运营战略化、股权结构混合化、经营管理科学化、政商关系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更多民企将进入全国500强大型工业企业,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甚至将跻身世界500强行列。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他们有国有资本的支撑。但是这些企业进入500强的标准是规模大,经济总量大,至于竞争力是不是最强的,并不是世界500强企业衡量的指标。像深圳华为这样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按照其现在的规模和竞争力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进入世界500强。
(4)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积极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保护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逐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将越来越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的科技含量将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5)民营经济将在企业并购中寻求突破。外资并购是2006年的热点,本土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并购时代在中国兴起。国际调查机构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案例共735起,同比增长1.3%,交易金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1%;同期内资企业之间的并购有1270起,同比增长25%,交易金额56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77%[1]。随着中央出台实施《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推动保险业改革与发展、推进金融对外开放,“非公经济36条”及其配套措施得到落实,民营企业的信贷环境条件和直接融资条件将逐步改善,民营企业将通过“杠杆收购”等手段参与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调整,处于国有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夹缝中的民营资本将从并购中寻求突破。
(6)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彻底打开,国家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将大大地推动大量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愿望。近几年,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在外投资建设产品营销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且总体上处于中低档次,总体水平仍须提高。随着政府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今后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国外建立营销基地,扩大加工基地,同时,一些企业还将建立研发基地、资源基地、融资基地和人才基地,部分基地将建立在发达国家。这反映了未来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质量与水平提高的趋势与特征。
(7)民营经济的素质将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一大批党政分流干部、科技人员、国有集体企业原厂长经理、归国留学生加入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今后,将有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私营企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将进一步提升,更多的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将流向私营企业就业,企业普通员工的素质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较大社会贡献、较强参政议政能力、较大社会影响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队伍将不断扩大。随着员工素质和经营者素质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会逐步在一些私营企业中真正建立起来,私营企业中的家族制管理将与专家治理相互结合,企业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合理。
2、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紧清理和修订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凡不符合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包括即将通过的《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中有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的法律法规,凡是不符合“非公经济36条”的政策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政策,都要进行清理和修改。
(2)切实解决行业准入问题。“非禁即入”是“非公经济36条”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细则,使“非禁即入”的原则具体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及基于行政的经济垄断,打破地方封锁,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为民营企业创造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设立专门机构对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有效监督,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消除行业的隐形准入门槛,避免贯彻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政策走样,并杜绝由此产生的腐败隐患。
(3)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允许并鼓励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中小银行;支持资质不错的非公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放宽民间借贷的政策空间;扩大融资租赁业务;由财政出资为主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
(4)大刀阔斧地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比其他企业严得多的政府部门的审批限制,审批制度的存在致使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民营经济的财产保护、开放准入、平等竞争等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贯彻。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展开的审批制度改革,改善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
(5)引导民营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型势在必行。民营经济长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及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加重了我国经济在整体运行中受到的资源、环境制约,中外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有关部门要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民营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民营经济注重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国改革评估报告》】【撰稿人:常修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唐海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原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