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日电(记者 张希敏)“目前,中国城乡低保制度已经覆盖了七千余万困难群众”。中国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国庆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障民生,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门最核心的工作,作为民政干部,就是要想办法为老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当民政部长就是要当困难群众的代言人。
身为民政部部长的李学举主张少说多做,他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他认为,城乡低保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是解决中国困难群众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制度。中国现在保障困难群众最低生活的兜底网已经基本编制成型;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他坦言,目前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的标准还不高,困难群众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相信,通过国力的增强,低保标准还将不断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提高救灾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李学举说,目前中国灾害的应急管理、灾害救助方面已经形成了制度。一个是灾前,能够建立预防机制比如台风的预报、预警;第二个是灾中,进行紧急援助,如群众转移安置后的吃穿住;三是灾后的恢复重建。目前国家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中央层面已经构建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及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各级地方政府也建立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
李学举介绍,目前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应急反应和救助效能显著提升。救灾工作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由单纯的灾后救济覆盖到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现在做到了救灾人员二十四小时内赶到灾区,救灾物资二十四小时内到达灾区,中央应急资金七十二小时内下拨到灾区。李学举部长说,和过去相比,无论是灾害来临时的应急救助和灾后的恢复重建,都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在谈到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时,李学举说,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开始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在切实保障“两孤一残”人员基本权益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享受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
此外,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福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李学举说,目前,已经有三十一个省份相继出台了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划,一千四百多个县市实行了老年人生活补贴,北京、天津、辽宁、上海、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已经全面建立和实施了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低收入高龄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由低标准、临时性、不确定性走向规范长效的制度保障;面向全体老人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也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重庆、甘肃等十多个省份实施。同时社区居家养老广泛开展,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家政、日常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助、临终关怀等多种服务。
针对孤残儿童问题,李学举表示,要让孤残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他说,目前,对残疾这些孤儿,中国在全国实施了一个“明天计划”,“明天计划”就是对集体机构里养育的孤儿,凡是适合做手术的都免费做手术,费用都是由福利彩票公益金来提供,已实施了五年,共有三万多名孤残儿童实施了手术,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长效的机制(就是个孤儿院里有残疾的孩子,能够做手术的尽早做)。
李学举表示,除此之外,中国还实施了一个“蓝天计划”,“蓝天计划”就是儿童福利院里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要进行改造,都要把它建设得好一点,这也从福利公益金里面拿出了一些钱,另外各级政府也比较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