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珠三角农村城市化后,农民的土地被全部国有化,断绝收入来源的农民开始大量失业,打打零工,或开摩托车载客挣钱。不少村民还是怀念改制前的“农民”身份。
布心大部分居民以种菜为生,但是这些菜地是政府荒废土地随时会因开发被收走
布心不少家庭仍然以木柴烧火做饭
在菜园里忙碌的居民但是菜地不属于他
1992年前后,珠三角掀起一股“城市化”的浪潮,大量农民变成城市居民。16年后,回头再去看这群业已变为“城市居民”的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
因为城市始终没有接纳他们,所以,他们没有选举,没有再盖过楼房,没有低保、医保、养老保险,没有路灯,没有排污设施。他们在城市里,只能算是城市贫民。
因为他们失去土地,所以,他们的生活比农民更糟糕。他们一般以种菜为生,但是菜园却不属于他们,随时可以被政府收走。他们的出路在何方?
民主与法制时报4月22日报道 广东佛山市布心村民在1992年变成城市居民,但“村改居”后,农民变市民的16年,布心出现了奇异的发展停滞:社区里没有一条水泥路,村民没建一栋新楼,没一个公共电话亭,没有一盏路灯,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
广三高速、321国道、芦西公路是广东省三条交通要道,它们在佛山市三水区城郊相汇并围成一个小小的三角区域。这三角区域就是如今的布心,布心抬眼相对的是国家4A景区三水森林公园。
1992年前,布心是三水区的一个村;1992年后,布心变成了城市社区。
风景秀美无比、交通得天独厚,布心没有理由不发展。但是“村改居”农民变市民16年,布心出现了奇异的发展停滞:社区里没有一条水泥路,没建一栋新楼,没一个公共电话亭,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没有一盏路灯。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了解到,布心的情况,在珠三角上世纪90年代初“村改居”大潮后并不罕见。
村民16年没建一栋新楼
“1992年之前,村里年年都有新建的楼房;1992年之后,村民没建一栋新楼。1992年之前,生活一天比一天好;1992年之后,一天比一天差。现在没有收入,儿女没钱上学,老人没钱看病,有好几个老人都病死在家里,不敢去医院。”布心“副村长”黎延涛这样描述16年来的情况。黎延涛是“布心村处理遗留问题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布心人还是按照过去村庄时的习惯,称他为“副村长”。
1992年之前,布心村的土地上种着各种农作物,还有鱼塘、林地,布心村民以此为生。土地被全部国有化后,居民们大量失业,打打零工,或开摩托车载客挣钱。
4月14日,记者在布心社区发现,社区里还有不少菜地。布心居民告诉记者,这些菜地已经不是他们的了,早已经被政府征用了,但是政府一直荒废着,也没有开发,所以他们就用来种菜。但是又十分惶恐,不知道什么时候政府就会将菜园夷为平地并盖上楼房。
这有前车之鉴。
莫锦民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曾经是村里的小学教师,说起自己的遭遇就忍不住流泪。她家3个小孩,夫妻俩一个月总收入就是当初“村改居”后的每人每月170元“安置费”,总共340元,孩子不得不辍学。菜地就在家门口,老两口靠着卖菜艰难度日。但在今年1月19日上午,突然来了一批人,用推土机把菜地里的大白菜、白萝卜、西兰花等等全部铲平埋掉,事前连通知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补偿了。
老太太悲恸欲绝,四处上访,但什么说法也没有。后来她听人说,这地本来就是政府的,现在政府收回去租给开发商,当然要把菜地夷平了。
布心的居民们对记者讲,由于村里土地都是“国有”的,所以国土局不准他们再建房,16年里居民没建一栋新楼。
记者在社区里查看,发现布心没有一条水泥路,仍然是很早铺上去的青砖石板路,路边没经任何处理的污水顺流而下。道路很狭窄,仅够两辆摩托车并行。在布心看不到任何城市公共设施,没有一盏路灯,没有一个公共电话亭,没有图书馆,没有影剧院或文化馆,没有医院。
布心名义上是“城市”,但是这里的一切,与社区之外繁华热闹的三水城区迥然有别。
布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居民用井水洗衣服,一些村民仍然在烧木柴,土坯房、残垣断壁随处可见,“黎氏宗祠”、公社时代的“大饭堂”仍然保留着。
虽然有些房子经过了翻修,但在布心基本看不到什么新房,一栋看起来新建的3层楼房显得特别醒目。
黎延涛向记者解释:“从1992年到现在,村里一共盖了两栋新楼房,但都不是村民盖的。这一栋是一个香港人回来建的,他不住在村里,一年才回来一次,但是国土局不给办证,所以是违章建筑,随时会被拆掉。还有一栋是1999年村集体投资建的,建有6层高,是布心最高的一栋楼,建了后卖给了村民,但是国土局又说土地是国有的,要每个住户另外交一万块钱。除此之外,布心村民就没人新建一栋楼房,有的看起来新一点,都是在原来基础上翻修。”
布心居民们除了打零工及种菜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将房子出租给外来工。这是居民对房子进行翻新的主要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