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大的“中国结”挂在窗户上,红红的,有些耀眼,因为它是郑桂玲与命运抗争、自强自立的情结和心声。
郑桂玲,34岁,北京市宣武区一位肢残女,区残联重点帮扶对象。9月中旬,记者走进郑桂玲位于马连道东街的家。一家5口人,有4人是下肢残疾。为了养活自己,郑桂玲织过毛衣、糊过纸盒。2000年8月,宣武区残联又把她送进了“中国结”编织培训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和努力,我编结的技艺日趋精湛,同时还有些创新。残疾姐妹们都想跟我学手艺,请我当老师,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如果残疾姐妹们都能自食其力,不再是家人的负担,该多好!”长着一双大眼睛的郑桂玲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说起这几年生活的变化难掩心中的喜悦。她告诉记者,几年下来,自己挣了5000多元劳务费,让全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有了信心。
郑桂玲不知道的是,宣武区残联的工作人员为了给残疾姐妹的“中国结”找销路,可谓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拿到纪念品的人知道了这些精美的手工作品出自残疾姐妹之手,格外珍惜。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为了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十五”期间我国不仅为残疾人就业给予了特别的扶持、优惠和保护,还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培训与服务、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等多种措施,使残疾人就业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五年来,全国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162.5万人,就业人数达420余万人;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1700多万人。
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郑桂玲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出门,一想到路先害怕,现在我可以坐着轮椅独自到街上转转,还可以到银行或邮局办点事,方便多了!”
其实,让郑桂玲感觉方便的背后是多年来北京一直在推进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北京作为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活动的试点城市之一,五年来不断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无障碍环境格局。
与记者聊起今后的生活,郑桂玲充满了自信,她说:“舞蹈《千手观音》能轰动全国,宋晓波在《加油,好男儿》总决赛中能获得亚军,说明大家对残疾人还是很宽容的,只要自己努力,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郑桂玲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说,目前我国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今年6月8日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还承诺,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工作的总体目标,中国将致力于使中国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在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记者金勇)
|